今年是《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在近日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專家表示,經過數年發展,我國普惠金融體系更加健全,覆蓋面持續擴大,產品和服務手段多樣化。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的環境下,中國經濟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非接觸、不間斷、高效率的數字普惠金融在抗疫情、助小微、穩經濟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會上,《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20)》同步發布。報告認為,當前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呈現出四個特點:一是銀行保險機構是普惠金融發展的主力軍;二是數字普惠金融已經成為當前普惠金融發展的主流;三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積極踐行普惠金融戰略;四是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與此同時,報告也指出,盡管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也必須清醒的看到,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痛點難點依然存在,解決這些問題將是下一步發展普惠金融、深化改革的重點。
業內人士則認為,普惠金融要深化改革,關鍵在于提升普惠金融從業機構的數字化能力,通過"練內功"和"借外力"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金融科技布局,推進線上線下渠道一體化,加快數字技術從營銷獲客向風險管理、流程管理、生態運營等核心環節滲透,開發更多價格合理、便捷安全、商業可持續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
在助力金融數字化轉型的實踐過程中,百融云創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協助銀行、保險、消費金融等普惠金融從業機構實現營銷、風控、運營等業務板塊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的典型案例。
賦能傳統金融機構風控升級
在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中,小微業務往往是突破口。小微企業融資難,究其緣由,在于小微企業風控難,銀行利用傳統技術難以準確判斷風險,故不敢給小微企業放貸。由此,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價值日益顯現,基于AI技術的智能風控升級正在成為助力普惠金融從業機構破解小微融資"瓶頸"的關鍵抓手。
百融云創正是這樣一家專注數據、算法幫助金融機構有效評估中小企業信用,精準識別和預測中小微企業風險的科技企業。依托在大數據和數據分析領域的技術優勢,百融云創可以為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風控和基于KYC的精準營銷解決方案,實現前端營銷獲客、貸前反欺詐、貸中實時動態預警、貸后有效觸達全流程服務,幫助金融機構逐步實現業務模式由"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變。
在貸前,百融云創通過身份信息核查、借貸意向、惡意欺詐風險識別、團伙欺詐排查,借助多維度、全方位的數據和算法模型,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提升信用評估建模能力,優化貸前審批流程;在貸中,百融云創利用貸款客戶的歷史數據和行為特征等制定貸中行為評分模型,對客戶劃分風險等級,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實行不同的貸中風險管控措施;在貸后,百融云創對逾期客戶進行全方位畫像,給出相應的客戶評分,幫助金融機構根據還款可能性對逾期客戶進行分層管理。
此外,百融云創利用語音識別、語義理解、語音合成、對話管理等技術,自主研發了智能語音機器人"百小融",可以實現自動外呼,準確聽懂客戶的回答,對下一步進行智能判斷,并實現復雜的多輪對話。目前,"百小融"可根據借款人狀態的不同,幫助金融機構代替人工完成產品營銷、還款提醒、放款告知等,交互式提醒,體驗真實,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極大提高了金融服務利率。
"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核心還是技術問題",百融云創相關負責人表示,以AI技術提升風控效能的同時,百融云創還通過構建"產業+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模式,架起普惠金融供需雙方的橋梁,把資產、資金進行有效地連接。
助力提升小微企業信用水平
小微企業融資難,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業內人士表示,深化普惠金融改革,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結構性問題迫切需要征信技術的創新。當前,各級政府部門正在積極牽頭建立中小微企業信用服務平臺。百融云創也在積極探索共建"政府+科技+金融"的生態鏈,創新小微企業信用服務模式。
目前,百融云創與相關政府部門通力協作,積極承建多個信用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多年來在賦能金融信貸業務及智能風控引擎設計、研發等方面的優勢,提升平臺中小微企業信用水平,有效解決銀企雙方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6月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的"守信激勵創新產品與服務"聯盟中,百融云創成為第一批成員。此外,去年9月"信易貸"平臺-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正式上線,百融云創也成為首批入駐這一全國性平臺的信用服務機構。
"信用是可以被計量的,信用也可以通過科技手段被傳遞和創造。"百融云創上述負責人表示,數字化浪潮之下,金融科技已成為普惠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之一。未來將根據市場發展的現實需要持續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助力提升小微金融服務質效,踐行普惠金融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