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成立。作為承接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過往11年公益經驗與公益初心的全新載體,在過去的幾個月基金會先后攜手愛心客戶及合作伙伴為云南怒江及四川涼山州的孩子送去了91個圖書室,并為鄉村兒童送上了3000余份保險保障。
11年前,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看到了遙遠鄉村的需求,創新推出宜農貸鏈接城鄉,幫助15個省市27個地區近3萬名鄉村女性實現了改變生活的夢想。
3年前,苔花計劃項目正式運行,項目面向湖南省鄉村中小學,通過獎學金提供、多媒體教室、音樂室和體育場建設、藝術團與素質教育營地活動開展等,提升鄉村相對貧困鄉村家庭發展的動能。
2020年8月20日,在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聯合上海金融博物館舉辦的“公益下午茶”活動中,云南省尋甸縣常委、常務副縣長李東華來到了上海,向在場嘉賓介紹了尋甸縣的基本情況及當地的教育需求。北京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與尋甸縣進行了簽約,苔花計劃-苔花校園項目正式起步,將對口捐贈三所位于尋甸縣的苔花小學。
為了更好的完成好項目實施,確保項目能夠結合尋甸當地教育實地需求,助力鄉村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2020年9月17-20日,北京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苔花校園項目組來到了云南尋甸進行實地調研。
2020年9月17日,縣委常委、尋甸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方元升、尋甸縣教育黨工委副書記、尋甸縣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尋甸縣教育體育局局長馬順芬、尋甸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丁春燕及扶貧辦班子成員在縣政府與北京宜人金科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徐秀玲、苔花校園項目負責人劉靜就尋甸縣發展情況及苔花校園項目進行了座談與交流。基于“未來鄉村美好家園”的美好愿望,苔花校園希望可以在尋甸通過教育精準幫扶,為未來的尋甸培養更多熱愛家鄉、樂觀向上的建設者。
在經過座談之后,項目組開始了校園的實地走訪,與我們的設想不同的是,我們走到的每一所學校的硬件設施都十分完備,因為國家財政及地方的重視與支持,這里的孩子們不止享受著優越的硬件條件,還有機會參與興趣社團學習音樂、美術、社團、彝族刺繡、甚至是攝影。
扶貧先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是最根本的在保障義務教育。尋甸縣目前已經實現了鄉村學生的“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了“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的目標,也保證了每月度的學生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動態歸零。
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之下,同行人的心中都不免冒出了一絲的懷疑:“這里的孩子真的還需要我們的幫助嗎?”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開始了逐個學校的深入走訪與座談。而下面兩句截然不同的話,快速打破了我們的懷疑。
你不要讓我去上學,你要是逼我去上學的話,我就拿這把刀自殺
學校圖書角我最喜歡的書是三國演義,我也喜歡讀水滸傳、中國名人故事
這兩個故事,都發生在我們探訪的第一所學校——塘子中心寄宿制完小。
塘子中心寄宿制完小建校于1956年,現任校長李校長是一位細膩溫暖的女老師,對塘子中心寄宿制完小的第一印象是“雖然小巧,卻處處精致”。
比如說在校園可利用的空間里,樓梯間、閑置小屋,處處都有圖書角,孩子們可以在課間時間三三兩兩的結伴讀書;比如說,在每周的固定時間,學校會組織多樣的社團活動,合唱、書法、舞蹈、音樂、棋類、繪畫、手工。即使沒有專業的老師,校長也想盡辦法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親自教授舞蹈課,生活老師兼任手工課老師,數學老師教音樂等操作在這里一點都不新奇。雖然孩子們接觸到的沒有那么專業,但是也為這里的孩子打開了藝術、德育的大門。也是老師的用心,讓我們看到了文章開頭那個處處散發自信的喜歡讀三國的女孩。
在塘子感受到的一切,也讓我們對“苔花校園”項目產生了更多的信心。多樣化的教學內容會讓孩子更熱愛學校,更喜歡學習,也能在多彩的知識汲取中找到自信。我們在這里遇到的孩子大多熱情又善良,熱心的為我們帶路,見面禮貌的問好。眼前的一切也向我們證明了,讓孩子在快樂中全面成長會產生怎樣不可思議的效果。
但是,即使是這樣用心的校長,這樣多彩的課程,依舊有抗拒上學到拿自殺威脅逃避的孩子。問到背后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外出務工所帶來的“留守難”。
帶著這樣的震撼與背后的思考,第二天,我們走進了六哨鄉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所在地六哨鄉是一個集“高寒、民族、貧困”與一體的山區鄉。整個鄉鎮只有這1所學校。由于高寒民族地區的特殊地域環境、自然條件、民俗生活習性以及家庭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里的教育教學難度很大。
六哨的孩子大多從1年級就開始住校,給老師們帶來了很大的管理難度,通常需要從吃飯睡覺開始入手教育孩子,慢慢的再引導孩子樹立用學習改變命運的理念。我們抵達時,孩子們正在課間休息,因為高海拔的影響,這里的孩子大多有著黝黑的皮膚。細心觀察可以發現,孩子們有的還穿著已經短了一寸的褲子,有的在初秋穿著拉鏈只能拉到一半的棉服。
在座談交流的時候,老師們提到最多的就是對于留守兒童及留守兒童中又及其特殊的家庭缺失的孩子的關照。因為當地地理環境、思想觀念的制約,很多孩子都是單親家庭,有些是父親不在,母親改嫁,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有些是父母其中一方有精神障礙;有些因為父母落后的思想觀念在初中就訂婚嫁人。這部分孩子努力向上卻因為各種原因無法享受到全面的教育機會;也會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愛與引導產生厭學、自卑等情緒。
而這些現實問題導致即使老師、學校、鄉鎮街道已經在生活上、經濟上盡力幫扶,他們想要完成義務教育也困難重重。教育是托起貧困家庭脫貧和發展的希望。在六哨,還有很多的孩子需要通過教育去從思想上改變。
我們來到的第3所學校馬街小學位于尋甸縣倘甸鎮,是倘甸鎮的示范學校。在這里我們見到了倘甸鎮中心學校的校長楊開兵,并深深的被楊校長的辦學理念所打動。馬街小學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讓每一朵花盡情綻放,讓每一個孩子快樂成長。而楊校長的辦學理念與苔花校園的項目理念不謀而合,讓每一個鄉村孩子快樂全面的成長。
馬街小學在學生的素質教育、科學教育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在就苔花校園項目在馬街小學的落地建設進行討論時,楊校長最大的訴求就是通過信息技術將優秀教育專家引進來,或者將骨干教師送出去,讓教師可以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學校的社團發展也較為全面,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社團加入,以練就一項好才藝。
而馬街小學也面臨著留守兒童的問題,在馬街小學,留守兒童占比一半,特殊家庭占比5%左右。孩子的心理問題較為普遍,但學校沒有專業的心理教師,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決。
通過尋甸3天的走訪,我們對苔花校園項目的方向更加確信。雖然國家、地方都對教育有著足夠的關注與支持,鄉村兒童已經可以享受到更為全面的軟硬件設施,學習權利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思想落后導致的家庭問題、家校互動中家長一方的教育缺失都讓鄉村教育遇到了更多的阻礙,還有很多孩子的心智德育方面需要被關注。在鄉村振興的下一階段,教育的全面及高質量發展是重中之重,只有教育發展好,才能為祖國培養更多德才兼備有擔當的建設者。
尋甸只是中國萬千縣域教育的縮影,我們在這里遇到了親自進行校園設計的校長、自費前往昆明學習心理知識的心理代課老師、兼職多學科的班主任,有這樣一群對鄉村教育有熱忱、有思想的帶路人,尋甸鄉村教育的改變,正在發生。
苔花校園項目希望以項目共創共建、長期陪伴的理念鏈接更多的愛心人士關注鄉村教育,關注中國鄉村的未來——鄉村兒童。
通過定向捐贈和身體力行的方式,通過校園建設、苔花教學獎,苔花助學金、苔花夏令營、心智德育方面課程開展、社會實踐、持續一對一陪伴等軟硬件支持,為鄉村各年齡段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或事實孤兒提供支持,幫助他們打造美好校園,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促進身心方面的全面成長,實現心中的夢想,并為鄉村未來的發展賦能。希望有一天您也可以和我們走進鄉村,走進校園,用愛成就鄉村兒童的夢想。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 袁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