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關,原本應是餐飲業增收的好時候,但近日卻有多家連鎖餐飲品牌被爆出連續關店,比如海底撈、德克士、茶顏悅色等。
今年的餐飲真的這么難做?劉一手火鍋給出了不一樣的回答。
12月1日是劉一手火鍋21歲的生日,劉一手開啟為期一個月的121周年慶福利季,截止12月12日活動結束,全國門店總客流量超1500萬人次,總營業額破億,營業額同比上漲30%。
逆市上揚,劉一手火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門店聚成一團火,推高品牌勢能
“歡迎回家。”
短短的一句歡迎詞里,是滿滿的親切感。
走進每一個門店,都能感覺到“劉一手”的存在。這些店大多裝修不同,店面有大有小,有些在繁華都市,有些在邊陲小鎮或者異國他鄉,但無一例外地散發著劉一手火鍋的“一手匠作、一直專注”的精氣神。
賓至如歸,是劉一手火鍋全球門店一致的信念。門店內的一面墻、一塊地板、一扇花窗、一副風景裝飾畫、一盒餐巾紙,都經過精心的挑選,營造舒心輕松的氛圍。
劉一手認為,火鍋業的新篇章不是重新發明輪子,而是借助技術、管理、品牌,形成商業模式并共享,以此產生驅動行業發展的新動能。
一直以來,劉一手火鍋實行“合伙人制+門店托管”的雙運營模式,依托劉一手全產業鏈生態食材+全方位火鍋事業解決方案平臺,整合食材供應鏈、物流、金融等全價值鏈核心能力,將成熟的火鍋門店運營模式賦能給合作商,食材選擇、食材配送、新品研發、門店裝修等統一運營,讓合作商的門店經營變得更簡單、更有效率、更智能化。
“劉一手”品牌理念滲透進所有門店,為所有合作商解決掉后顧之憂,將合作商聚成一團火,形成強勁的品牌效應,點亮餐飲新藍海。
品牌背后,是供應鏈的支撐
人們總是被好奇心所驅使,去嘗試咸味奶茶、火鍋冰淇淋、邊打麻將邊吃的火鍋……但大多網紅品牌在市場不過風光兩年,就不見了蹤影。
在餐飲行業,到底是什么在支撐一個品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答案是供應鏈。
餐飲界有句行話,“沒做供應鏈的,不足以談未來。”
未來的餐飲趨勢,已經初見輪廓。疫情之后更為清晰,傳統餐飲門店正在經受考驗,因為人們對餐飲有了新的核心需求——可視化的餐飲服務。
食材要能溯源,廚房要一眼可見,菜品味道就算在南極也保持一致。如果是一個店這么要求,實現起來相對簡單,但要是一百家、一千家店,就不是單打獨斗能解決的問題。
對于劉一手來說,從田間到餐桌,并不總是田園浪漫,大多時候,是嚴絲合縫的馬拉松。從田間到中央廚房、從加工到配送、從線上到線下、從后廚到餐桌,每一個環節都可追溯,全鏈條閉環管理。
每一個菜品的原材料、加工、擺盤、上桌,都經過了用心的篩選和嚴格的流程,你吃的每一片毛肚,都能追溯到是哪一頭牛的胃瓣。
倚靠著嚴格細致的管理標準,劉一手把全球的食材有機連接在一起,讓田間到餐桌的過程標準化,重構生產關系,讓產業鏈上下游都有了新的體驗。
吃火鍋的豪情與做食材的嚴謹,在劉一手的門店、食材基地、研發實驗室產生共鳴,新的時代,火鍋依然是原來的味道。
讓全球吃上重慶火鍋,目標已實現
劉一手121周年慶以同比增長30%的營業額交出一份完美答卷,而“讓全球吃上重慶火鍋”的答卷也拿到100分,甚至附加題都已經在徐徐作答。
其實,重慶火鍋走出去這件事,劉一手十年前就開始做了,不僅香飄國內大中城市,連邊陲小鎮都很常見,還遠渡重洋,落戶海外,成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佳展示載體。
市井煙火,全在桌上。不論劉一手的火鍋店開到哪里,面對的是雪山草地,還是異域風情,骨子里的底色都一樣是重慶人的灑脫豪氣。
目前,劉一手火鍋在全球1000余家門店,遍及中國全境及亞、歐、美、澳4大洲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憑一己之力讓全球吃上重慶火鍋,兌現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劉一手”的承諾。
此外,劉一手面對新的競爭環境,主動迎接市場的變化,投入500萬用于新品研發,用科技的力量夯實供應鏈,順應時代潮流開啟爆品策略,并以系統化的運營模式,為餐飲行業創新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