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有雙刃,科技巨頭有能力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同樣可以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
近期,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抵制科技巨頭的影響力。生活中,無論是谷歌、Facebook還是亞馬遜等科技公司,它們都“無處不在”地對個人和公司產生影響。
但是,當它們的影響無處不在時,人們開始擔心,它們到底是為我們服務,還是在背后以難以察覺的方式操控我們的生活?近來頻頻發生的大型科技公司的數據泄露丑聞,更是強烈刺激了公眾的神經。
大眾最關心的是直接關乎切身利益的隱私問題。
Facebook最近又被爆出“近5000萬用戶的賬戶可能遭遇入侵甚至盜用”,雖然目前還沒有出現用戶遭受直接財產損失的相關報道,然而最值得擔憂的或許是,用戶對自己賬戶是否已經被非法入侵或盜用渾然不知,也許賬戶內的數字或者虛擬資產已經暴露在相當程度的風險之下,可是用戶卻無法對此采取進一步的防范措施。
而在今年3月份,Facebook承認,共有8700萬用戶隱私數據泄露給了劍橋分析公司,被用于干涉多個國家的選舉。
類似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成為科技巨頭“統治”下的互聯網生活的陰影之一。因此,這些大型科技公司遭遇的信任危機是全方面的,不僅僅是民眾,各國政府對它們也表達了不信任。
但是,讓政府更為擔憂的是,這些公司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和商業實力,涉入經濟社會之廣、之深已經到了可以說是“無孔不入”的地步,尤其是在一些關鍵產業,比如在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互聯網,這些科技公司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這也就意味著,科技巨頭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可以很容易傳導到政治領域,進而成為政府官員在做決策時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另外,隨著科技巨頭深度進入金融行業,由于金融業的系統性特點,這些巨頭也就很自然地出現了“大而不能倒”的特點,從而在與有關部門的博弈中,擁有了更多的籌碼。
說到底,科技巨頭之所以引起廣泛的抵制,根本原因在于其力量過于強大。很多科技巨頭一年的利潤超過不少欠發達小國家的GDP。從市值來看,一家公司儼然就是一個經濟實力雄厚的“獨立王國”。而它們發展到如此體量,是與它們自身所處行業特點息息相關的。
這些科技巨頭,基本上都可以說是互聯網企業,核心業務都是與互聯網、大數據等緊密聯系,而互聯網企業的一個共性就是以巨大的流量為基礎。所以,擴張是寫在它們的基因里的。
不過,用戶數量再怎么擴張也會有個極限,實際上這是一種存量之爭。搶得先機的頭部企業拿到船票后一騎絕塵,剩下眾多小企業就只能望洋興嘆、徒呼奈何了,最終逃不過消亡的命運。所以,出現寡頭甚至壟斷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結果。
問題只在于,這些龐然大物會如何使用其強大的力量。劍有雙刃,科技巨頭有能力進一步改善我們的生活,但同樣可以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在全球掀起的抵制大型科技公司的活動,表明人們已經開始對此保持警惕并采取措施了。
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也便越大。科技巨頭們究竟會走向何方,不僅僅是它們自己的事,更是關乎全社會所有公民福祉的事。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