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檔案室,保存著一張1953年頒發的“新中國第一號發明證書”。世界知識產權日到來之際,記者前往探訪這張發明證書背后的故事。
“新中國第一號發明證書”是怎么來的?
“發明人:侯德榜;發明名稱:侯氏堿法。前項發明業經本局審查合格,給予發明權五年……”
一張透黃的發明證書上,赫然寫著“發字第一號”。“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政府頒發的第一張發明證書。”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廠史專家王曉亮說。
20世紀初,以西方國家為主的索爾維公會壟斷純堿制造技術,并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堿是工業之母,突破不了純堿制造技術,我國化學工業就被外國人‘卡住脖子’。”王曉亮說。
1916年以后,愛國實業家范旭東決心以鹽制堿并成立永利堿廠,隨后邀請科學家侯德榜回國擔任總工程師。侯德榜先后向美、德等國洽談購買專利工藝,但受到各種阻礙。
“德國為了保護盟國日本企業的利益提出個要求,按德國工藝制造的純堿不能賣到日本占領的東三省。”王曉亮介紹說,侯德榜反駁說,東三省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制造的堿當然要賣到那里,于是中斷了談判。
回國后,侯德榜帶領技術團隊,克服技術封鎖、日本入侵等巨大困難,先后突破西方國家壟斷的索爾維法、察安法兩種制堿工藝,并于20世紀40年代發明“侯氏制堿法”。
南開大學教授趙津在其著作中提出:“侯氏制堿法把純堿工業技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它是中國人在世界化工史上留下的輝煌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侯德榜向政府申請專利。1953年7月,當時的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給侯氏制堿法頒發第一號專利。
從1到1000,制堿工業蓬勃發展
現在,“新中國第一號發明證書”已經孕育出一個注冊資本70億元的國有企業。范旭東、侯德榜等人開創的永利堿廠等多家企業,現在發展成為天津渤海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下屬企業。
天津渤化永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發展部副部長劉宇娜介紹,“侯氏堿法”至今仍是先進的制堿工藝,與其他制堿工藝相比,基本沒有廢渣和廢水,適應了當代環保要求。
進入新世紀,渤化集團在國內率先實現制堿設備大型化、高效化,企業邁進世界制堿技術的先進行列,一大批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填補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截至2020年底,渤化集團共有有效專利1108件,其中發明專利306件,實用新型專利760件,外觀設計專利42件,集團多年來累計申請專利達到3255件。
渤化集團科技創新部部長王志東說:“從新中國第1件發明到現在,專利數量突破1000件,有100多年歷史的渤化集團將創新視為生命,持續為推動我國化工產業發展出一份力。”
企業強不強,專利是試金石
26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發布知識產權發展指數報告與創新能力排行榜,渤化集團所屬企業再次上榜。
“在高質量發展時代,企業實力強不強,就看有多少高質量專利。”濱海新區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處處長李加軍說,創新發展需要政府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整個區域形成創新浪潮。
為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天津市濱海新區為渤化集團等區內企業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務。
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副主任鄭博文介紹說,新區推出專利快速預審通道,區內企業的專利授權時限從全國平均的22個月壓縮到3個月,助力專利以最快速度轉化為生產力。
與此同時,大力開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和專利成果對接。李加軍介紹說,2020年全區完成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金額17.2億元,同比增長473%。濱海新區2020年知識產權發展指數達到184.4,同比增長25.9%。
“創新正成為企業的共識,這將是推動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李加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