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財經雜志(ID:i-caijing)
作者 |方瑋
多年后回首,2022年可能值得在中國醫療影像設備發展史上記一筆。這一年,一家中國企業穩坐全國新增市場綜合占有率頭把交椅。
【資料圖】
不是制造業過去熟悉的低端仿制,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系統(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系統(PET/CT)、正電子發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統(PET/MR),都是單價數百萬元、多則上千萬元的高端設備。知名機構IPSOS數據顯示,在這三個細分賽道,以及X射線成像系統(XR)市場,聯影醫療都占據了2022年中國新增市場最大份額。
醫學影像設備中,仍由進口廠商占據最大比例的,是磁共振市場。但是,聯影醫療的占有率已升至第三。打破固有思維的是,反而在3.0T以上的超高端市場,這家中國企業排名第二,比絕大多數進口廠商賣得都好。
聯影醫療全線產品
給人看病的關鍵設備,價格只是影響因素之一,醫生們的第一要求是質量,既要拍得清楚,又要使用壽命長、維修率低。“聯影很不錯,質量好,用起來也方便。”一家公立“大三甲”的影像科負責人說。
歐美頂尖醫療機構也開始為中國高端制造買單。美國醫學院排名前十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密歇根大學創新中心,意大利頂尖腫瘤治療中心圣心堂卡拉布里亞醫院,都有聯影醫療的高端產品入駐。
聯影醫療2022年8月登陸科創板,2023年4月27日交出了IPO后首份成績單——實現營業收入92.38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27.36%;凈利潤16.56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6.86%;累計推出90多款高性能產品、申請專利超過8600項,磁共振超導磁體、CT球管等核心技術和部件實現自主研發。
至少在醫學影像領域,中國企業已由仿制、自制,走到了“中國研制”。
“頂天立地”,
90多款產品入駐上萬醫院、超千家三甲
2020以來,越來越多的醫院,包括基層醫院,買了更好的高端醫學設備。
突然暴發的新冠疫情,讓所有人接受了一場衛生健康重要性的教育,也讓醫療體系能力提升成為必須,指向整個醫療體系的“新基建”全面展開。
根據醫療數據咨詢機構易佰智匯的統計,2022年,僅通過公開招投標渠道,全國就賣出了4686/套CT、1701套磁共振,總金額分別為316億元、241億元。
其中,聯影醫療是賣CT最多的,占比26.82%,比排名第二的外國廠商高出5個百分點還多。在磁共振市場,這家中國企業也占據了25.8%的銷售量。
“不一定是大三甲,二級醫院或者是縣級醫院,也有3.0T磁共振這樣的高端設備需求。”4月28日,在聯影醫療發布首份年報后的業績交流會上,首席財務官蔡濤告訴媒體。
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千縣工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縣域次中心、核醫學“一縣一科”,一系列全局性的醫療能力提升政策帶動了需求。
各級醫院都在建設新院區或是擴建、改建、更新設備,CT、XR等影像設備是標配。只不過,三甲醫院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醫院,更有買下高端產品的實力。甚至有三甲醫院一口氣買了幾十臺聯影醫療的設備,覆蓋從高到低各類產品。
“這是我們具有全線產品的一個優勢,CT、MR(磁共振)一個產品線就有十來種產品,能滿足很多不同醫院不同情況下的需求。”蔡濤認為。
截至2022年底,聯影醫療全線產品入駐全國上萬家左右醫療機構,其中超1000家三甲醫院。2022年11月,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揭曉“2021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全國醫院綜合排行榜”。該榜單中,全國排名前10的醫療機構均為聯影用戶,排名前50的醫療機構中也有49家。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一位鼻咽癌患者在聯影醫療RT設備上接受放射治療
2022年,聯影醫療MR、XR和分子影像設備(MI,如PET/CT、PET/MR)銷量全線大漲,最低漲幅為15.71%。用于腫瘤放射治療的RT,出現了66.67%的增長。
這意味著,至少購買聯影醫療產品的醫院,正在經歷一次全面設備升級。
與2022年疫情初期醫療機構大量采購的CT、XR相比,MR單價更高。聯影醫療招股書顯示,2021年,MR單價為453.68萬元/臺,是該公司CT價格的2.4倍、XR的8.9倍。更貴的是MI和RT,單價可至千萬元級。
設備升級背后,是優質醫療資源的全面擴容。
僅聯影醫療,就在上海、貴州、湖北、西藏、遼寧等全國 31 個省市地區,協助各級地方政府落地近 400 個區域影像中心/區域精準醫學診斷中心項目,覆蓋各級醫院超過 3000 家,覆蓋人群近 2 億,助力分級診療體系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危急重癥不出市”。
上海嘉定區安亭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技師在為病人做CT掃描
2023年,大型醫療設備配置許可進一步放開。此前,超過1000萬元的,醫院得先申請許可,獲批后才能買,審批權在國家或省級衛健委,每個地區幾年內的新增數量還有限額。現在,價值1000萬元到3000萬元的醫療設備,多數不再需要申請。
中信建投研報分析,此次配置證目錄調整中,將64排及以上CT、1.5T及以上MR(核磁共振)調出管理目錄,將PET/MR由甲類調整到乙類,預計相關產品的市場需求也有望迎來快速增長。
海外逆勢上揚,
國際市場實現110.83%營收增長
在海外市場,2022年度,聯影醫療主營業務收入中,境外的銷售收入增長超110.83%突破十億元關口;在整個主營業務收入中的占比,也提升4個多百分點達到11.94%。
在呼吸機、抗原等產品廠商海外銷量普遍回落的2022年,國產影像設備此番表現反而有點意外。在2022年的年報中,聯影醫療董事長張強用了“逆勢上揚”來形容公司在國際市場的表現。該板塊全年整體營業收入實現106.71%的同比增長。
據悉,聯影醫療產品已進駐美國、日本、意大利、新西蘭、波蘭、印度、韓國等 50 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一些全球知名的高端醫院和醫學中心,如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創新中心、卡羅爾頓區域醫療中心、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鹽湖城猶他大學 Huntsman 癌癥研究中心等眾多全球頂尖臨床與科研機構。
在近期舉辦的歐洲放射學大會(ECR)上,聯影醫療發布了行業首款5.0T人體全身磁共振系統uMR Jupiter和類腦技術平臺uAIFI。
聯影醫療在2023年歐洲放射學年會上發布行業首款5.0T人體全身磁共振系統uMR Jupiter
1895年,是歐洲人倫琴首先發現了X射線,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學科——醫學影像學。100多年后,中國企業通過一臺全球首創的新設備亮相歐洲,標志著中國醫療器械高端“智”造反向輸入技術發源地,以聯影醫療為代表的國內龍頭企業正憑借高端技術參與全球醫療科技創新版圖的重塑。
事實上,能被歐美市場看中的,多為中國企業首創的高端產品,如行業首款Total-body PET/CT uEXPLORER探索者、“時空一體”超清 TOF PET/MR 790、行業首款75cm超大孔徑 3.0T磁共振uMR Omega、超高端 320 排 640 層 CT uCT 960+,等等。
“首先是在學術上獲得了他們的認可。”蔡濤分析。2022年,世界首款全身PET/CT入駐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實際上,這款產品的需求,是基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項目,由美國頗具影響力的分子影像探索者聯盟提出,經全球招標,最終,由中國企業實現,并于2019年入駐聯盟牽頭單位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投入學術研究。密歇根州立大學也由此成為這一產品的買家。
2019年,聯影醫療全身PET/CT uEXPLORER探索者正式入駐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
學術和科研合作先行,是聯影醫療實現海外市場高速增長的秘訣。“和很多有影響力的醫生、頂級的醫院,還有科研院所建立起學術關系,也帶動了不少其他產品在海外的銷售。”蔡濤說。
這種高舉高打的方式,在歐洲之外的新興市場同樣有效。比如印度,通過當地著名醫療集團 引入高端設備的方式,聯影醫療的MR、CT和PET/CT ,已在該國新增臺數市場排名前列。
“我們有親身感受。”蔡濤說,海外市場對中國高端醫療設備的使用,是“基于價值”的,“他看的是你的產品的能不能做到那些他想做的事情。你的產品有良好的質量,他們就有興趣去買。產品的質量或者性能,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
更好的使用體驗,也是中國產品打入海外新興市場的輔助。蔡濤舉例,“因為我們中國人多,需要讓工作人員使用更加便捷、更快、更有效,相應地做了工作流的提升。現在海外的客戶也反映,我們的東西確實很容易操作。”
多個業界首款,
“中國智造”參與全球醫療科技創新版圖重塑
以聯影醫療為代表的國內龍頭企業正憑借高端技術參與全球醫療科技創新版圖的重塑。
2022年,聯影醫療10款產品在國內新獲NMPA注冊,包括行業首款5.0T全身成像高場磁共振uMR Jupiter、行業首款智慧仿生微創介入手術系統 uAngio 960、業界首款全芯無極數字PET/CT系統uMI Panorama等。
創立之初,聯影醫療曾提出“三個必須”——必須全線覆蓋自主研發,必須掌握全部核心技術,必須對標國際頂尖水準。這是一條與當時多數成功的國產替代實踐者背道而馳的路,它意味著投入巨大、難度極高,回報周期很長。
聯影醫療自主研發PET/CT數字光導探測器
事實上,聯影醫療成立12年,在2020年之前,曾連續虧損。這主要是因為持續多年的高強度研發投入。
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聯影醫療累計研發投入金額近25.89億元,占累計營業收入16.19%。可作參考的是,不少醫療設備上市公司,研發占比多在10%以下。
持續高研發投入的結果是,12年來,聯影醫療累計向市場推出90多款高性能產品。其中,39款產品獲得歐盟CE認證,37款產品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認證。設備之外,還有多款軟件產品獲證。
在此期間,聯影醫療累計專利申請數超過8600項,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數占比超過80%;累計獲得超過4300項知識產權授權。
2022年,聯影醫療又一次擴大研發團隊,研發總人數超過3000人,占比超過四成,全年研發投入14.66億元,較上年大增39.89%。
通過產學研醫融合創新,推動診療一體化以及科研與臨床實現無縫轉化,開辟臨床科研的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是這家公司為未來增長埋下的伏筆。
在中國,聯影醫療攜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共建國家醫學中心,打造融合共創新范式;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共同打造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建設能夠落地的產學研醫創新生態環境;牽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開啟戰略合作,構建專病醫聯體新模式,此外,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等頂尖醫院,基于高端醫療裝備及科研體系,共同推進前瞻科研、醫學轉化與產業轉化。
國際交流合作方面,聯影醫療與全球高校、醫院研究機構深度協同,不斷突破科技創新邊界。目前,該公司作為工業合作伙伴,與耶魯大學、UC Davis聯合承擔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計劃重大項目,為項目研發打造新型高靈敏度腦部專用PET系統,將為退行性疾病、藥物成癮等腦部重大疾病以及相關藥物標記、機制的探索研究打開全新可能。
“我們搭建了硬件和軟件兩大研發平臺。”蔡濤介紹,很多基礎研究、通用技術取得進展后,可以用到不同的產品線上,從而大幅提升研發效率。這樣的平臺迭代很慢,多以10年為一個周期。但聯影醫療在建設時,就考慮了人工智、3D等新興技術的運用,“它是有后發優勢的。”
2022年4月26日,聯影醫療上市后首份年報發布,張強再次談到“三個必須”,他說,“堅持長期主義的我們,深信這是一條最艱難的路,也是唯一一條可以成功的路。”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