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不久前,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對社會公布了一批損害生態環境問題及追責問責情況。梳理通報不難發現,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矛盾仍較突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被擺在了重要位置。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已然成為社會共識。全國各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普遍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顯著增強。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老工業基地經濟增長方式仍然相對落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嚴重制約了生態環境保護的進度,損害生態環境的問題依然存在。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按下“快進鍵”,各個省份都在紛紛上馬大項目,加速招商引資,全力以赴拼經濟。對于老工業基地而言,越是關鍵時刻,就越要保持冷靜,決不能在環境保護上掉鏈子。
擴增量,打造發展新動能。在招商引資中,要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從產業提升和環境保護等角度明確項目禁入制度,還要統籌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產業發力,探索符合本地特點的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培育發展如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重視區域發展協調聯動,完善上下游產業和配套企業,構建規?;?、高端化的現代產業新格局。
穩存量,轉型升級補短板。對于已有產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的落后產能,壓減重點行業的過剩產能,以“關鍵環節”為核心幫助企業補齊技術短板,促進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實現數字化、智能化、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轉型,為傳統產業插上科技翅膀。特別是在一些資源型城市中,因為發展時間長、生態欠賬多,更應該有針對性地加大產業布局調整,支持引導基礎條件好、轉型意愿強的企業率先調整,加快升級。
另外,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既要分時分類分區,也要聯防聯控聯治。督促重點行業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規范節能減排行為,完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嚴格監管環境質量,持續推進重點行業的污染物減量控制和排放改造,提高風險預警能力,以“零容忍”的態度加大對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力度,推動環境質量實現根本性改善。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對于老工業基地而言,把握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就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才能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既要經濟穩,也要生態綠,這是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必答題。短時間內,企業、地方政府會因為轉型升級不可避免地產生陣痛,但從長遠看,這才是造福子孫后代的根本。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