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和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共同主辦的“2023年工業綠色發展傳播活動啟動儀式暨第一期綠色講堂”活動在京舉行。
活動現場,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一重能”)副總經理彭旭以“清潔能源的數字化轉型之路”為主題,生動講述了“三一數智化轉型助力綠色工業發展”。
(資料圖片)
當天,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牽頭的綠色文化創新協作組織正式成立,彭旭代表三一重能,作為第一屆理事會成員單位也參加了揭牌儀式。
發展趨勢:可再生能源將進一步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隨著‘3060’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呈現‘高積累、高增速’趨勢。”彭旭介紹,雙碳戰略實施以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2.13億千瓦,占發電總裝機的 44.3%;目前裝機量已超過煤電裝機,預期2023年超過水電。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65、3.92、4.14、0.41億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合計占全國新增裝機的78%。
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我國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分別占全球新增發電裝機市場的35%以上,其中風電累計并網裝機已連續13年穩居全球首位。
“可再生能源將進一步引領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主流方向,能源結構變革推動資產重建,驅動新能源技術突破。”彭旭說,隨著新能源技術日益進步,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進入新階段。
具體來說,彭旭認為,可以實現四個方面的發展,一是大規模發展,在“十三五”跨越式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提高發電裝機占比。二是高質量發展,既大規模開發,也高水平消納,高品質才能保障電力可靠穩定供應。三是市場化發展,由補貼支撐發展轉為平價發展,由政策驅動發展轉為市場驅動發展。四是新技術發展,能源裝備技術創新成為能源革命的第一生產力,消費競爭也是技術競爭。
在彭旭看來,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實現“雙碳戰略”的重要保障。
“制造企業借助智能制造新技術實現傳統工廠向綠色智造工廠轉型勢在必行。”彭旭指出,傳統工廠存在工藝技術、工裝設備落后、定點裝配模式、忽視低碳環保等問題,通過變革和轉型,將能實現品質最優、成本最佳、交期更快、生產更安全、生產現場更有士氣的制造價值提升。
案例分享:三一重能積極助力綠色工廠和零碳園區建設
據介紹,三一重能專業從事風電機組的研發、制造與銷售,風電場開發運營,提供風電場代維與技術咨詢服務,具備獨立進行風電場總承包建設和運營的能力,是全球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現場,彭旭分享了“三一綠色零碳產業轉型實踐”案例,“在我們韶山葉片零碳園區,通過打造能源數字云平臺,實現園區能源監控和分析;建設了風電、光伏和儲能站,園區67%用電使用清潔能源。同時,通過建立智慧微網系統,實現發電預測和使用分析;推進電表數據智能應用,實時掌握訂單能耗……”
“三一重能的零碳愿景是打造面向服務的零碳數字化生態體系。”彭旭說,公司依托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管理,積極助力綠色工廠和零碳園區建設。
在打造零碳智慧園區方面,基于“四表”“微網”建設,構建智能能源平臺,實現水、電、氣、油的自動數據采集和動態監控,建立完善、有效、可靠的能源管理體系,實現園區清潔能源利用,減少能耗,降低成本。
在構建綠色智慧工廠方面,通過能源管理體系對設備工作狀態進行調節,依托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建設,實現在精益的同時達成綠色節能的目標,與公司搭建的美麗風光一道,構建三一重能綠色工廠。
為此,三一重能在多個方面作為了探索和實踐,例如綠色數智運營基于網絡協同和業務在線,實現業務高效協同和數智運營;全周期端到端流程和數據監控,打造三一重能綠色智慧供應鏈;綠色能源管理,基于四表和設備互聯,實現設備能耗的在線采集和監控預警;綠色工廠實踐,突破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技術,打造優質高效的零碳智造體系;零碳園區實踐,建立園區微電網和能源平臺,實現園區智慧能源管理加大研發和投資,積極提升光伏裝備研制能力;深耕氫能領域,實現綠電-氫能-終端全生態產業鏈閉環等。
“通過推動綠色工廠和零碳園區,助力企業實現制造和經營能力全面提升。”彭旭介紹,制造效率和產能大幅增長,推進工廠綠色智能制造體系,減少了轉運和生產等待的周期,生產效率提升34.4%;產品質量明顯提升,有效避免了生產過程中一些低級質量問題的發生,不合格品率明顯降低,質量提升46.2%;生產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的人數降低,同時減少了能源損耗和資源浪費,成本降低52.2%;設備和人員安全更有保障,有效避免了人員操作的危險,基本杜絕了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生產過程更加清潔環保,減少了灰塵和危廢對工人的損害,營造更加清潔、環保、安全的生產環境。
展望未來,彭旭表示,三一重能將持續致力于“推動人類高效使用清潔能源”,以清潔能源守護綠水青山,以綠色制造筑造“零碳夢想”。將綠色制造、環境保護、綠色研發、節能減排理念放在首位,持續深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助力生產綠色清潔電力,積極為建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和實現“雙碳”目標做出貢獻。
文/陳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