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相關資料圖)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水平怎么樣、居民是否愿意去就診?針對人們看病就醫時普遍關心的這些問題,記者走訪青島市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點找尋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南京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地處黃金地段臨街位置,1800平方米的面積分為上下兩層,有內科、外科、婦科、口腔科、中醫科、輸液室、理療室等科室,儼然是一家微型的全科醫院。
在這里,53名醫護人員服務周邊2.4萬名居民,每年接診近5萬人次。在青島,像這樣的衛生服務站點、村衛生室共有4231家,基本實現“15分鐘健康服務圈”。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水平怎么樣、保障能力如何?這是很多人看病就醫時普遍關心的問題,直接關系到他們的獲得感。近日,記者走訪青島市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點發現,這些“家門口的醫院”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報銷比例更高,在幫助居民解決求醫問藥急難愁盼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里科室挺全的,掛上號就能看”
不少人生病后喜歡去大醫院就診。在這種情況下,社區醫院如何吸引更多人來就醫?
66歲的李愛君患有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多年。早些年,她每次看病都要到大醫院,“坐近20站公交車,檢查、取藥,沒有一上午回不來。”由于路途遠,平時有個“頭疼腦熱”,她盡量不去醫院。
這樣的境況,在最近幾年有了改善。2009年,按照國家推進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標準化建設的要求,青島大力推進基層衛生健康機構升級建設,嶗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時而生,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為切入,為周邊近30萬名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該中心距離李愛君家只有幾站公交的距離。平時身體不適時,她“溜達著”就到了,“這里科室挺全的,掛上號就能看,很多醫生是大醫院過來坐診的,不用排隊,多方便吶!”
最令李愛君感到溫暖的,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大夫有更多時間解答疑惑。在中心組建的微信群,李愛君和老伴兒只要有疑問,醫生都會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時間答復。“譚秀云、李曉麗、尹主任這些大夫都認得我,每次有專家講座都叫我。”李愛君不識字,但卻清楚記得幾位大夫的名字。
“社區醫院最大的優勢就是便捷,醫護與患者的關系更加熟絡、親密。”南京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陳萬金告訴記者,中心近半年接診量約2.4萬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老年人,他們需要醫護人員提供更多的耐心和關懷。“很多老年人有自己熟悉的醫生,互相之間也有聯系方式。他們的關系是醫患,也似親友。這種相處模式就是我們推動實現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樣子。”
具備50余種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能力
說起社區醫院,一些人對其軟硬件能力有所疑慮,“醫生水平咋樣,設備先進嗎?”
記者走訪發現,最初,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因醫療資源配置受限,能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不多、質量也不高。近年來,隨著國家“老年友善醫院”建設以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深入開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首診能力大幅提升,科室配備齊全、設施先進,大多具備50余種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能力。
嶗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于雪蓮告訴記者,該中心現有碩士、博士等高學歷醫生18人、高級職稱醫護技人員近30人,配備可以開展CT、動態血壓和心電監測、鉬靶、彩色超聲、消化內鏡等檢查的醫療設備,并能與上級醫聯體醫院互聯實現檢查結果遠程診斷。
“我們中心按照科室專業組建了14個微信服務群,還開發了‘佳有好醫’線上就診小程序,內含自助掛號、問診開藥、自助繳費、醫保報銷、報告查詢等十幾項功能,不僅方便就診,還能實現線上問診開藥。”陳萬金介紹。
青島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青島大力推進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全市建成16個城市醫療集團和16個縣域醫共體,推動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3000余家基層機構,為93個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街衛生院配齊彩超設備,初步實現了“大病不出區、小病不出鎮街、社區”。
報銷比例高促進更多患者在基層就診
除了便捷,社區醫院的醫保報銷比例高,也是其重要優勢之一。
記者在青島了解到,社區門診醫保包括普通門診統籌和常見慢性病報銷兩種模式。前者包括職工參保人和居民參保人,以職工參保人為例,簽約社區醫院后報銷無起付線,報銷比例為75%,全年限額1700元,而在上級醫院起付線為500元~800元,報銷比例為50%~60%。
在門診慢特病方面,以居民參保人為例,簽約社區以后起付線為200元,報銷比例為80%,超過病種支付限額后可以按30%的比例再次報銷,而上級醫院起付線為500元~1000元,報銷比例為60%~70%,超過病種支付限額后不再報銷。較高的報銷比例也促進了更多患者愿意在基層就診。
比如,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二甲雙胍(麥特美),按照每天服用4片的量,簽約社區醫院后全年只需自付87.5元。另外,基層診療機構的化驗檢查和康復費用也有明顯優勢。比如動態心電圖檢查,上級醫院收費約450元,基層醫療機構只需250元。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居民醫療保障服務需求多樣化,基層醫療機構也在承擔著越來越多的康復、體檢、生活照料、醫療報銷程序代辦、數據調查等服務職責。以南京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這里每年需要承擔老年人體檢5000人次、產婦嬰兒回訪服務213人次,接種計劃免疫一類疫苗1.1萬人次,建立居民健康檔案8000份等。
患者增多后,基層醫療機構能接得過來嗎?記者采訪了解到,從業人員不足、中高級職稱醫師比例不高、職稱評定名額受限、醫保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多名從業人員表示,提升基層診療水平、推進分級診療,要從醫保優惠、人員隊伍建設、財力保障、考核激勵等多維度入手,綜合施策,提高機構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改善居民在基層就醫看病的體驗,守護好居民“家門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