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午,北京房山區一渡鎮沈家庵村村委會牌坊處,村委會拉起了紅線,召集村民全部轉移到紅線以內地勢更高的地方。紅線以外,是因暴雨水位不斷上漲的拒馬河,少數靠近河岸村民的房子已被淹沒。當地從7月30日開始下雨,持續到31號中午。截至31日17時,水位早已沒過紅線位置,靠近紅線的村民不斷向更高的山上轉移。
(資料圖片)
7月29日8時以來,北京遭遇今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強降雨。北京市氣象臺在7月31日10時發布分區域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北京市強降雨持續,在門頭溝、延慶、昌平、房山等地區仍有大暴雨。7月31日下午15時許,據報道,門頭溝區在當天上午的搶險巡查時,于河道中發現2人,均已失去生命體征。
截至7月31日18時,北京的雨勢自南向北明顯增強,北京東、西城再次升級發布暴雨紅色預警,預計當前至8月1日08時,兩地將出現小時雨達100毫米以上的強降水。就京津冀地區而言,29日9時至31日16時,京津冀地區最大降雨出現在邢臺市臨城趙莊梁家莊,為987.7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北京市豐臺千靈山,31日10時至11時,降雨111.8毫米。
另據水利部消息,受強降雨影響,7月31日11時,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永定河三家店水文站流量漲至622立方米每秒,大清河水系拒馬河張坊水文站流量漲至1610立方米每秒,依據水利部《全國主要江河洪水編號規定》,分別編號為“永定河2023年第1號洪水”和“大清河2023年第1號洪水”。鑒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均出現編號洪水,經綜合分析研判,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
記者從天津市水務局獲悉,7月31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發布通知,根據洪水預報,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游新蓋房樞紐流量加大,大清河水位持續上漲,大清河東淀蓄滯洪區達到啟用條件,決定自8月1日凌晨2點起,啟用東淀蓄滯洪區。
門頭溝、房山的災情最嚴重
隨著“杜蘇芮”殘余環流持續北上,從7月29日開始,華北、黃淮一帶的降雨逐漸鋪展。此次北京的降水持續時間較長,預計將超過70小時。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方翀介紹說,受到“杜蘇芮”和“卡努”雙臺風影響,大量的水汽被東風、東南風輸送到華北平原,遇到燕山、太行山脈的地形阻擋抬升,降雨量極大。與此同時,副熱帶高壓盤踞在京津冀西部,攔截了臺風北上,使水汽在華北地區的停留時間變長,因此降雨過程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致災風險大。
據北京市水務局官方公眾號消息,7月29日8時至7月31日6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38.3毫米,全市降水總量20.97億立方米。北京市內形成水資源量6.29億立方米。截至7月31日9時,全市大中型水庫蓄水量36億立方米,較雨前增加蓄水量0.37億立方米。全市河道流量均產流明顯,其中大清河流域、北運河流域河道水位上漲較大,但全市河道總體仍在安全行洪范圍內。
7月29日以來,門頭溝區和房山區在北京全市的降雨量最大。國家氣候中心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室主任王國復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說,一般來說,24小時內,降水量超過50毫米,就算是暴雨。據氣象部門統計,7月29日20時至31日12時,北京地區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70.9毫米,房山和門頭溝的平均降雨量均超過320毫米。其中,降雨量最大的地方是在門頭溝高山玫瑰園,不到兩天內,降雨量高達580.9毫米。
這場暴雨之前,北京市門頭溝區根據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和洪水預警級別等劃定了轉移人員的范圍,并在此基礎上擴大疏散人員的范圍。目前,門頭溝區山區緊急轉移群眾5000人左右。7月30日下午,房山區周口店鎮北下寺村受大暴雨影響,溝道漲水明顯,發生山洪,此次突發山洪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7月31日,北京降雨持續,位于北京門頭溝路的永定河一條支流水位大幅度上漲。圖為暴雨過后,路面堆積雜物與淤泥。中新社記者田雨昊攝
為何門頭溝區和房山區災情最為嚴重?北京市氣象臺原高級工程師張明英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北方夏季降雨具有隨機性,但他們此前統計北京降雨時注意到,西南部的門頭溝、房山區,與東北部的平谷區,降雨較為頻繁。房山區與門頭溝區的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此輪降雨中,東風、東南風顯著,與山脈走向垂直交叉,充沛的水汽受到地勢影響抬升,造成這兩個區的降雨量最大。
這一次降雨過程達到特大暴雨量級、并且雨量最大的區域位于沿太行山一線,從邢臺東部、石家莊東部到保定、最后到北京西南部的房山、門頭溝一帶。北京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琳娜向《北京新聞》介紹,這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增幅作用導致降水集中在沿山一帶,這也是造成北京西南部降雨更加偏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程曉陶進一步介紹說,一般的降雨能通過排水系統流走,但一旦形成高強度降水,再遇到陡峭的地形,便會在街道上出現瞬間行洪的情況。與北京市主城區積水不同,在城區,水越深,破壞力越大,在門頭溝、房山等地區,山洪流速快,而且發生在很短時間內,往往難以靠工程手段攔截,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預警,讓人們提前避災。
多位受訪專家提到,此輪京津冀暴雨預警較為及時。7月29日,北京市氣象局發布天氣預報時提到,北京市西部、南部降雨量更大。北京氣象服務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像門頭溝一些地方,一小時內的降雨量達到100多毫米,雨量大,山洪爆發速度快,目前難以進一步預測。但一個規律是,連續性降雨或者暴雨,山區更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建議人們的活動要避開山區,對于長期在此居住的人,要提前轉移。
7月31日,市民行走在雨中的北京房山區瓦窯頭村。中新社記者崔楠攝
連續強降雨將加大山區地質災害的影響力
上述北京氣象服務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介紹,從7月31日8時起,京津冀地區此輪暴雨整體呈減小趨勢,降水過程將在8月1日結束。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7月31日14時至8月1日14時,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四川盆地東南部、貴州西北部、云南東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其中,河北北部沿山、北京北部和西南部、四川盆地東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區伴有短時強降水,局地有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
程曉陶提醒,連續的強降雨,將加大山區地質災害的持續影響力?!敖涍^前幾天的降雨,山體土壤吸收的水分已達到飽和,連續暴雨后,新的降雨會帶出之前土壤吸收的雨水,所以山洪流量可能會超過當時的降雨量。”他提醒,即使未來一兩天降雨量減小,當地政府仍不能放松警惕,山洪的風險仍然存在。如果一些地區洪災受災嚴重,有可能要調用蓄滯洪區。
王國復提到,目前,該團隊初步評估,此輪降雨持續時間長,帶來的災害影響非常嚴重。此外,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此類極端災害將頻發?!耙环矫妫邷?、低溫、臺風、洪澇等極端災害發生的頻次將增加,強度也將提升。另一方面,災害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以全球變暖對暴雨的影響為例,總體的降雨量可能沒有變化,但原來多是毛毛雨或者中雨,現在降雨天數減少,暴雨的頻次增多,可能會在幾天內出現強降雨,更容易致災,也不利于水資源的利用。”
在程曉陶看來,全球變暖對各個國家都帶來很大挑戰,對中國而言,疊加快速城鎮化、人類活動加劇的因素,未來出現極端災害的可能性會更大。以防洪減災為例,程曉陶認為,只是提高防洪、排澇標準,很難完全應對突發災害。在工程調控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想要減少災害發生,更可行的方式是建設韌性城市,即在極端災害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社會要增強辨別風險、應急搶險、應急處置,以及快速恢復重建的能力。
王國復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極端災害的新規律,也增加了政府防災減災的不確定性,對氣象部門而言,現階段要建立新的防災減災體系,在精準地監測災害后,更早做出預警,并更好地評估災害風險。
(作者:楊智杰 孫厚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