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資料圖】
看多了車企普通員工的裁員、降薪,這次終于來了個針對管理層的“輪休”瓜圖片。
就在前段時間,傳出了一則關于江蘇悅達起亞的通知:管理崗員工分批次輪休,第一批員工輪休時間長達一年!
“輪休”的說辭,乍一看非常具有迷惑性。給管理崗員工放假,管理層得到了休息,基層得到了解放,不應該皆大歡喜嗎?
但事實卻是:管理層員工在輪休期間,公司會在第一個月正常支付工資;第二個月起,公司僅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期間員工不享受公司福利、調薪、激勵金等政策,暫停員工卡 (餐補),同時按法律規定繳納社保公積金。
所謂的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就是江蘇鹽城(起亞中國總部)2070元/月、上海(悅達起亞銷售公司)2590元/月,扣除五險一金后到手也就一千多點……
別說養家糊口了,就連吃一個月外賣都不夠圖片。
雖然不清楚江蘇悅達起亞的管理層具體薪資待遇如何,但肯定跟一個月兩千的工資相差甚遠。
這四舍五入就是變相裁員,逼人主動離職,公司還省了裁員要付的“N+1”成本圖片。
但隨著質疑聲四起,很快啊!通知傳出之后的第二天,江蘇悅達起亞官方就對此進行了回應:
翻譯一下就是,起亞在中國要有大動作了,現在的管理層換血只是個準備工作,識相點的員工趕緊主動離開,給未來的新晉人才騰地方!
沒有否認、沒有“狡辯”,主打一個敬請期待圖片。
不過話說回來,起亞中國這波殘酷的資本主義手段,從公司的角度看確實很有魄力。
短短6年時間,在中國從年銷65萬輛掉到年銷9.4萬輛的起亞,的確需要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江蘇悅達起亞的管理層“輪休”,或許正是起亞重返中國戰略的開始。
重返中國,是起亞的野心
韓國企業,向來野心不小,起亞也不例外。
其品牌名的寓意就是“崛起于亞洲,走向世界”。
發展到今天,成為全球第七大汽車品牌的起亞,勉強算是實現了當年更名時的目標。
而在起亞的全球化道路上,600萬中國用戶也曾是一份重要的助力。
只是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起亞的“全球化”里,好像主要是歐美市場的名字,中國市場逐漸變得可有可無。
相對的,日新月異的中國汽車市場上,起亞的聲量也越來越小。
以至于當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在社交媒體上發出“15萬以內堅決買油車”的聲音時,直接招來了一片罵聲——
無他,只因自主品牌已然開始實現“油電同價”,久久未曾推出新車的起亞,即便帶來一款頗有誠意的車型,也難以再挽回消費者的心。
針對楊洪海的罵戰里,實際上折射出起亞對中國市場的陌生——
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早已是新能源群雄逐鹿的天下。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擁有足夠的實力走向世界。
起亞,不得不重新思考對中國市場的態度。
于是便有了3月20日的起亞中國新能源戰略發布會。
發布會上,起亞全球CEO宋虎聲親自跑來上海站臺,表示“確保中國市場的成功是起亞全球戰略的核心要素。”
表態之余,也沒忘了展望一下未來。
對起亞來說,2023年是起亞進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元年。
今年,起亞不僅會把歐美市場上的暢銷電動車起亞EV6引入中國,還將推出一款在中國首發的全球車型純電動車EV5。
而在起亞對中國市場的中長期規劃,是到2030年將實現純電車型年銷量18萬輛,且純電車輛在總銷量中的占比達40%。
對比2016年巔峰時期的65萬輛年銷量,起亞對7年之后的年銷量目標(總銷量45萬輛)顯得十分保守。
但這不是不好,倒不如說,起亞重新找回了對中國市場的敬畏。
作為全球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任何一家海外汽車品牌引入最新的車型、技術到中國,也只是達到了最基本的入局資格。
現在不是2000年,沒有一家合資車企可以在中國躺著掙錢。
起亞,必須放下身段,直面中國自主品牌帶來的壓力。
起亞在中國的“前半生”
之所以叫“重返中國”,還是因為起亞在中國市場上缺位了太久。
自打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就是“性價比”這一法寶幫助起亞走上了巔峰。
不吹不黑,當年外觀不錯、配置可以、比較耐造、關鍵價格還便宜的起亞,是許多中國消費者購買第一輛家用汽車的首選項。
在那個整個中國汽車市場都是合資車企說了算的時代,大眾桑塔納2000能賣18-19萬元,一輛該有都有的起亞普萊特只賣6-10萬元,普通人還能要啥自行車?
事實上,不少中國家庭實現從自行車到汽車的過渡,就是通過起亞。
獨特的性價比優勢,就是當時包括起亞在內的韓系車,面對德系、日系車時最明顯的差異化。
這是起亞闖關美國市場時得出的經驗,并成功在中國市場復用。
可以說成功的經驗放之四海而皆準,也可以說起亞并沒有為中國市場付出更多的心思。
即便是這樣“偷懶”的市場策略,起亞一樣在中國大賣。
錢來的太容易,就很容易讓人懈怠——
既然不管引進哪款車都能賣得好,那又何必費心思琢磨本地化、開放技術給合作伙伴?
專注賣車就好了,不行就降價,反正在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中國,只要價格降到足夠低,車總能賣出去。
但這種對市場缺乏敬畏的做法,在極易形成路徑依賴的同時,還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在歐美市場上嚴把品質關、甚至稱得上“謹小慎微”的起亞,居然在中國市場上毫無顧忌地玩起了“雙標”。
這種做法對于品牌形象的打擊,是致命的。
以前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競爭者少,起亞這么干了消費者也沒得選,當自主品牌在性價比上做得比起亞還狠、對市場需求洞察更深,起亞被拋棄的速度也非常驚人。
更何況,在市場競爭本就越發激烈的同時,還爆發了“薩德入韓”這樣極其挑動中國消費者情緒的事件,起亞2017年銷量近乎腰斬的結局,幾乎是注定的。
而巔峰一旦過去,再想翻盤,就難了。
恐怕就連在中國待了20年的起亞也想不明白,不過就是一場政治事件,擱以前早就被“遺忘”了,怎么這一頁就翻不過去了呢?
于是起亞總部開始后知后覺的尋找解決辦法,然而無論是在合資公司瘋狂換高管,還是跟中方扯皮爭奪合資公司的控制權,都無濟于事。
反倒是在車型老舊、技術落后的“加持”下,起亞在中國的銷量和營收一路向下狂飆。
最終,已經將重心轉移到建設自主品牌的東風汽車集團,選擇“放手”。
2021年12月,東風讓出了持有的25%合資公司股份,緊接著悅達接手、并增資6億美元。
隨后,合資公司股比變更為起亞50%:悅達汽車45.8%:悅達投資4.2%,原本的“東風悅達起亞”也正式更名為“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
但悅達起亞如今的格局或許并非最終版本,在發改委已經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的當下,起亞興許還會繼續增股,最終徹底拿到合資公司的主導權。
只不過當起亞終于看回中國市場,進行戰略調整的時候,起亞中國已經資不抵債了。
2023年3月,起亞發布的2022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江蘇悅達起亞總負債24768億韓元(約130億元人民幣),總資產20809億韓元(約109億元人民幣),資產負債率高達119.3%。
悅達起亞將走向何方?
2022年,起亞推出New Kia品牌革新戰略,宣布將“站在新的起點(新合資公司),在起亞全球成功經驗的指導下,針對中國市場推出一系列更加迎合中國消費者的舉措”。
總之一句話,起亞表示自己將變得“更中國”。
當然,“光喊口號沒有用”,一切得看行動。
此時再回到開頭提到的江蘇悅達起亞管理層“輪休”,其中意味就很明白了。
原本的起亞中國管理層,封閉且韓國人話語權很高,不說合資公司淪落如今都是因為此,多少也是個不小的影響因素。
這一輪大換血,官方明確表示會“擴大聘用專業的本土精英人才”,相當于證實了悅達起亞將在人才上本土化。
因為“碰瓷”比亞迪而火了一把的楊洪海,在加入起亞后其實也一直在認真履行“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的職責,大年初二還加班在網上招人。
而起亞中國的招聘工作,現在仍在繼續。
一邊招人,一邊“輪休”,改革看樣子已經開始了。
想來在中國市場上吃夠了苦頭的起亞,終于明白“只有中國人才最懂中國消費者”的道理,決定收一收“全球車企”的傲氣,低頭看看中國市場的現狀,和中國人真正的需求。
這是個好兆頭,但依舊強調“全球成功經驗指導”的起亞,能不能忍住別繼續居高臨下對合資公司指指點點,也還真不好說。
畢竟現在時間來到2023年,中國汽車市場早已不是2016年的模樣,快速崛起的自主品牌不再是可以被隨意俯視和碾壓的存在。
尤其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消費者一直看到的就是世界一流水平的電動車。
起亞的新產品能否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主動權已經交到了中國消費者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