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私募機構的投資壓力有所加大,不少基金經理遭遇挑戰,產品發行更是不斷遇冷,但行業總規模仍在逆勢擴張。
(資料圖片)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數據顯示,私募基金管理總規模達到20.82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不過,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是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私募證券基金規模則有所下滑,同時新產品備案再創新低。
7月底以來,雖然政策利好頻現,但指數卻進一退二,滬深300重回年內低點,市場情緒有所低迷。不過,市場雖然持續調整,投資者感覺難熬,但市場的鐘擺終會回歸,不少私募紛紛提高倉位,越跌越買。
私募業規模創新高,新產品備案創新低
8月17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最新一期月報數據顯示,私募基金管理總規模達到20.82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較上個月20.77萬億元,增幅達500億元。
具體來看,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是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其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 11.22 萬億元,上月末為11.15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的規模為3.14萬億元,上月末為3.07 萬億元。
備受關注的私募證券基金規模則有所下滑,同時新產品備案再創新低。
截至7月末,私募證券基金的存續規模為5.88萬億元,較上月末的5.95萬億有所下滑。7月,新備案私募基金數量1390 只,新備案規模492.48 億元。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837 只,新備案規模僅212.24 億元,若剔除1月份152.21億元(受春節影響),則創下年內發行新低。
有行業人士表示,私募發行創新低背后,一方面是不少私募業績不佳,尤其是主觀多頭私募產品,今年以來一直不好銷售,不少私募都暫緩了發行計劃;另一方面,投資者這幾年投資權益類產品不及預期,很多人轉向固收類或者指數類ETF產品等。
滬深300重回年內低點,私募提高倉位看好后市
7月底以來,雖然政策利好頻現,但指數卻進一退二,滬深300重回年內低點,市場情緒有所低迷,不少基金經理業績遭遇考驗。
就私募而言,量化股票私募年內大多實現正收益,但主觀多頭分化嚴重,鴻道、新思哲、華安合鑫、景林等部分私募年內收益超過10%,大多數私募則是負收益,集元、龍航等部分私募旗下產品浮虧更是超過20%,不少百億主觀私募今年業績都遭遇下滑的挑戰。
公募基金方面,年內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數跑輸滬深300超5%,而上次主動權益基金完敗滬深300,還要追溯到2017年。近三年,則有超過7成的主動權益基金錄得負收益,平均收益率-9.5%。
朱雀基金表示,本輪調整還要追溯到2021年初。滬深300在2021年2月見頂,期間最大回撤39%,調整時間持續兩年半,目前仍下跌超30%。此前兩輪熊市,下跌幅度不小,但反彈來的更快。2018年,滬深300最大回撤32%,指數陰跌一年后企穩反彈,2015年,滬深300雖然接近腰斬,但在半年后開始走藍籌慢牛。
“優秀的投資者,一方面相信經濟發展會螺旋式上升,資產價格會均值回歸。另一方面,又深諳人性,將樂觀根植于理性之上,等待恐懼和貪婪的市場參與者提供的錯誤定價。市場大跌不是第一次,我們相信,大跌后再創新高也不會是最后一次。”朱雀基金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從近幾周股票私募倉位指數來看,股票私募在操作上,越跌越買,大跌大買,抄底意愿非常高,表明股票私募對后市行情依舊充滿信心。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股票私募倉位指數為80.41%,在上周基礎上小幅上漲0.17個百分點,這已經是該指數連續第6周超80%。
相聚資本表示,目前雖然經濟復蘇表現相對疲弱,但總體上無論是當下較為充裕的流動性環境還是最新托底經濟的政策環境等均頗為友好,因此相聚資本認為:“市場底部”比較堅實,出現大幅度調整的可能性并不大,更應期待的是未來市場會如何上漲。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