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相瑞
麥梢黃,鐮刀響。
曾經,鐮刀是河南乃至全國收割小麥的重要農具,鐮刀割麥,木杈挑麥,石磙碾麥,木锨揚麥,筢子摟麥……在農村生活過上了年紀的人們恐怕都有這樣的麥收記憶。
如今,鐮刀和他的兄弟姐妹們已經光榮“下崗”,消失在一代人的記憶里。
在南陽農村有句老俗話:“磨鐮不等于少割麥。”五千年來,人們收獲小麥主要靠鐮刀,靠人力。直到1952年,我國才開始生產畜力收割機;1962年,才有了機力收割機;1992年我國第一臺自主研發的自走式聯合收割機才出生;到了2003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也只有33%。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農機化發展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截至去年,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以上,小麥機播率達98.6%,機收率達99.7%。
現在不僅小麥可以機播、機收,玉米、花生都可以機播、機收,秸稈還田機、旋耕機、深松機、免耕播種機馳騁在田間地頭。衛星遙控收麥、農機全程種地,各種“黑科技”給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了五千年的鐮刀“下崗”了,但“科技之鐮”“創新之鐮”仍然要不?!澳ァ毕氯?。相信不遠的將來,無人駕駛收割機、播種機器人走進田間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