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點評
點評人:史寧中(東北師范大學原校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欣聞董林偉先生領銜研究多年的項目“做數學:義務教育學科育人的創新實踐”在2022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既是為項目研究所確立的數學教育理念與所探索的數學學習方式得到認可而高興,更是為項目研究切實改變了數學學習的面貌讓青少年愛上數學學習而高興。
一、“做數學”走出了數學教育的常見誤區,形成了高質量數學教育的新樣態
中小學數學教育中存在著一些常見的誤區,這些誤區往往成為學生學業負擔加重、不愛數學學習的重要原因。“做數學”讓數學教育走出了這些誤區。
一是走出了“技巧=技能”的誤區。技能是具有一般性的能力,應用范圍相對廣泛。而技巧是個案的,是一類題、甚至一道題所形成的特殊的解題方法。“做數學”避免了只是注重技巧而進行的大量重復做題訓練,更加強調動手操作獲得感悟后的舉一反三,積淀下來的是指向學生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二是走出了“形式=道理”的誤區。一個合理的數學教學過程,應當讓學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時,引導學生感悟確定算法的算理和運算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將形式等同于道理。做數學追求通過合適的表征方式,讓學生探索并理解由運算律確定算理、算理確定算法的過程,從而領悟形式背后的道理,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三是走出了“邏輯=演繹”的誤區。有邏輯的推理不僅包括演繹,還包括歸納。前者是命題成立的范圍從大到小的具有傳遞性的推理,從一般到特殊;后者是命題成立的范圍從小到大的具有傳遞性的推理,從特殊到一般。“做數學”改變了過去只重視演繹而忽視歸納的現象,雖然由“做數學”的過程歸納推理得到的結論不一定正確,但是,只有通過這樣的推理才可能得到新的東西,才能為培養創新思維打下根基,才能更加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
四是走出了“操作=經歷”的誤區。21世紀啟動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數學教學普遍開始重視動手操作,但是,迄今為止許多課堂依然停留在操作階段,這樣的單純追求形式的教學會導致上課一鍋粥、下課還是一鍋粥的情況。“做數學”不止于操作,更加強調操作后的交流與思考,更加重視引導學生在經歷思維的過程和做事的過程中,積累思維的經驗和做事的經驗。
走出上述誤區,以“做數學”的方式學習數學,也就理順了數學課堂教學中“技巧與技能”“形式與道理”“邏輯與演繹”“操作與經歷”的關系,彰顯了知識理解與經驗積累相輔相成、齊頭并進的態勢,實現了數學教育所追求的由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走向知識的思考和創新的境界,形成了高質量數學教育的新樣態。
二、“做數學”實現了“結果+過程”的數學教育,著力于培養青少年的智慧
我曾經基于教育的形態把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農耕時代的教育,主要是經驗的教育,是過程性的教育,感悟是其基本特征。第二個階段:工業時代的教育,主要是知識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結果的教育,理解是基本特征。雖然這種教育“效率”高,但缺少智慧。第三個階段:未來的智慧教育,是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的“結果+過程”的教育,“理解+感悟”是基本特征。這里所說的過程主要指思維的過程和實踐的過程,重視過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智慧。
“做數學”讓學生深度投入數學學習活動,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數學的本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這其中既有思維的經驗,也包括實踐的經驗。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依賴親身的經歷,智慧的獲得并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更多地依賴經驗的積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過程性目標。“做數學”就是對這種目標的最好詮釋,是“重視過程、強化經驗、培養智慧”教學方式的實踐,是一種“結果+過程”的數學教育,其最終指向青少年智慧的培養。
三、“做數學”讓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得以彰顯,旨在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做數學”的核心在于“做”,實踐“做中看”“做中思”“做中說”“做中悟”的過程,實現“促進認知,讓學生會學數學;激發情感,讓學生愿意學數學;啟迪智慧,讓學生智慧學數學;塑造品格,讓學生高品位學數學”。由此,也就更好地彰顯了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
理想的教育不應當是知識的堆砌,數學課程目標從“雙基”到“四基”、從“兩能”到“四能”,進而提出了基于“三會”的核心素養。“做數學”旨在實現上述課程目標,從“數學即智慧”的角度,培育“智慧人”;從“數學即美德”的角度,培育“美德人”;從“數學即文明”的角度,培育“文明人”。這三個角度既有內在的邏輯也有外在的層次,體現如何通過數學教育使人成為“完整人”,即趨向“整體善”。這是董林偉及其團隊對數學學科育人的把握,是他們長期思考和實踐的積淀。
文章來源:《中國基礎教育》2023年第8期,原標題《讓學生愛上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