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化評析】
作者:劉江偉
日前,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作家活動周”,活動以“做人民的學生”為主題,號召廣大作家深入火熱生活,發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和素材,獲得精彩的故事、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語言。同時,本次活動選擇在周立波小說《山鄉巨變》的發生地湖南益陽清溪村啟幕,意在鼓勵作家們到廣袤的田野中來,像作家周立波那樣,深入鄉村一線,介入生活現場,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回顧中國當代文學史,每當農村發生重要變革,總有作家能敏銳感知土地和農民發生的新變化,創作出根植現實生活、雕刻歷史記憶、展現農民風貌的優秀作品。解放戰爭后期,在以土地改革和農民分到土地為標志的山鄉巨變中,產生了《暴風驟雨》《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蓬勃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出了《創業史》《山鄉巨變》等作品,反映了農民走農業集體化道路的精神風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以農村土地承包制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為標志的山鄉巨變,產生了《李順大造屋》《臘月·正月》等作品。時至今日,捧起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們依然能真切感受到巨變中農民的精神風貌,感受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對文學的饋贈,這就是經典作品穿越時空的巨大魅力。
新時代十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如期告捷,鄉村振興火熱開展,我國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輝煌壯麗的山鄉巨變呼喚與之相匹配的文學作品,波瀾壯闊的農村變革為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圖景和豐厚的寫作資源。去年夏天,同樣在清溪村,中國作協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引領廣大創作者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一個作家,要對這個時代的鄉村有更深刻、更準確的認知把握,就必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60多年前,周立波為深入了解全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實際情況,毅然告別北京,回到了家鄉清溪村。白天,他和大家同吃同勞動、打成一片;晚上,他便在閣樓上來回踱步、構思小說。在幾年的勞動寫作中,周立波創作出彪炳中國當代文學史的經典作品《山鄉巨變》。正是這種艱辛的付出,才積累下包括生活細節和心理動態的素材,作家方能刻畫出形象飽滿、栩栩如生的人物。
在本次作家活動周,“人民藝術家”王蒙也來到作家中間,分享他對生活、對創作的理解。長篇小說《這邊風景》來自他在新疆生活的日日夜夜。那時,他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仔細觀察著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農民做針線活的動作、木匠用刨子的方向,他都一一記在心中。這部小說出版后,被譽為伊犁民眾的“清明上河圖”。正是這種對生活的觀察、對生活的思索、對生活的理解以及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才讓作品有了厚實的積淀。
人民是文學之母。一切創作都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新時代的中國鄉村,正在向著新的歷史前景展開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創造。無論是從人員流動、經濟轉型分析,還是從觀念意識、生活風尚變化觀察,一種新的鄉村,正在新的時代形成和崛起。這需要作家們身入心至,去觀察、去捕捉、去思考、去描述、去呈現,真正做到“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的學生”,把文學寫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