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靈狐科技合伙人 石巖
摘要:對于多數品牌來說,全域營銷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開始做和怎么做的問題。
關于什么是全域營銷、為什么要開展全域營銷,本文就不探討了,有興趣的同業或讀者可以搜尋網上資料,自行研究。我們只需要借用一個結論來展開本文:對于多數品牌來說,全域營銷不是該不該做的問題,而是什么時候開始做和怎么做的問題。
基于我對全域營銷的理解,以之前某位同業畫過的一張較為早期的品牌營銷組織架構圖為草本,嘗試著畫出一張新的品牌企業渠道組織+營銷組織的組織架構圖如下:
作為注釋提出兩點是:首先,這張圖是針對當前(2023年)的渠道和營銷技術形態做出的,隨著渠道和技術的發展,未來的變化形態可能很多,不過我認為至少未來2年內,這張圖的參考價值都還是較大的;其次,這張圖是一個靶子和一個參考,對具體的品牌業務未必完全符合其個性化環境和需求,但是可以通過增刪,實現個性化吻合。
本文重點探討兩點:一是對這個架構模型設計邏輯的說明,二是品牌基于這張圖進行全域化渠道營銷組織改造時,可能出現的阻力或難點的闡述。
這個架構模型的設計邏輯有兩個最重要的點:其一,以數據為脊柱的技術邏輯;其二,整合全渠道營銷行為的營銷組織邏輯。
以數據為脊柱說說簡單,但行業內葉公好龍者屢見不鮮——核心原因是品牌管理層的知識結構限制、急于求成的心態建設問題,以及品牌成本投入能力的限制。從策略上看,到底是自己直接擁有數據,還是自己擁有數據能力去對接大的數據資源(通常是平臺),還是兩條路同時走,在組織形態、人才結構、成本投入上,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從對“脊柱”的認知上看,能不能讓數據具備脊柱的地位,是數據能不能產生脊柱的作用的前提。正確的做法是渠道怎么建,渠道數據或渠道數據能力就得怎么實現,然后用數據指導渠道營銷、銷售。而常見問題是,拿不到渠道數據、實現不了渠道數據能力,卻要求數據部門指導渠道銷售;或數據給出了策略,不能理解所有數據模型都有一個“培訓”的過程,前期出錯就說“數據無用”或質疑數據團隊;更有甚者,數據策略和營銷實施是兩層皮——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組織建設不能與時俱進帶來的問題。
整合全渠道營銷行為,初聽起來是一種中央集權的干法,但這個理解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是在“以數據為脊柱”的基礎上,建立全渠道的營銷策略,通過“全域資源采買和投放管控”,實現營銷創意、營銷物料、營銷效果回流的有機打通,從而實現全渠道營銷成本轉化率的有效提升——重點并不是要把分在各渠道的營銷成本收上來統一投放,重點是要給各個渠道進行賦能,減少物料制作成本和數據運營成本,提高流量轉化率,降低單位銷量的流量成本,減少營銷中的沉沒成本,通過持續不斷的“策略設計→效果回流→優化策略”流程來促進營銷效果或營銷成本效率的線性提升。除此之外,整合全渠道營銷的附加價值還包括供應鏈反向優化、SKU的定款測爆等功效,這里就不占篇幅闡述了。
品牌在進行全域化渠道營銷組織改造時的阻力或難點,主要有認知阻力、組織阻力兩個方面。
常見的認知阻力有兩種,一是CEO認知,二是回報節奏認知。
全域營銷既然以數據為脊柱,說明它也是一個數字工程,凡是數字工程都是一把手工程,但事實上CEO或企業主、品牌主下任務卻不掛帥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就形成了事實上的葉公好龍。我有一個好朋友想給品牌建設私域營銷能力,我建議“至少第一階段你要親自掛帥”,這個朋友不以為然,交付任務給市場部總監,但是品牌公號卻依然在品牌部手里,結果干了4個多月后,錢花了不少,新的私域平臺卻沒什么粉絲和活躍度,小程序轉化率更是可憐。開復盤會的時候問“為什么這么差”,市場總監說“我們根本驅動不了品牌部”,品牌總監也委屈:“我們有自己的KPI”。呵呵。
回報節奏認知阻力前面已有一些描述,常見現象就是不給數據能力建設和提升留時間窗口,完全是不尊重科學、不尊重市場。
組織阻力產生的情況很復雜,但是歸攏來看基本上是諸侯心態作祟,誰都不想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有人進來說三道四,哪怕你說你是要“賦能”的,人家也會說“我不需要”。
歸根結底,調組織架構,是一個一把手工程,一把手要是真想做,就得自己掛帥,你不掛帥,那你顯然就沒想做。
此外,建議品牌在面向全域營銷轉型的過程中,應該找有資歷的供應商做合作伙伴,一方面合作伙伴的經驗可以補足一把手的知識和經驗空白,幫一把手做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另一方面,有些話用合作伙伴的嘴說出來,就算企業里面有抵觸,也有轉圜的余地。
這種合伙伙伴應該滿足幾點:一,有數據能力;二,能做全域策略;三,有全域營銷資源組織和實施經驗。不建議找純咨詢服務商來陪跑,純咨詢服務商多數是整合資源的干活,拿來主義、現學現賣的干活。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