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有顏值,又要有氣質,定位“宜居宜業宜游”,平谷正在經歷成長的變遷。2019年9月,平谷正式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經過統籌編制規劃、升級基礎設施、更新旅游產品業態,平谷旅游已逐步從景點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轉變。旅游和各產業的融合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域旅游發展格局也已在平谷初步形成。
打造新“網紅打卡地”
“全域旅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旅游發展新概念。與建景點、景區、飯店、賓館的傳統式 “景點旅游”不同,全域旅游是指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從而更好地滿足旅游消費需求。
青山巍巍、綠水環城。對于平谷來說,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其發展全域旅游的先天優勢,而如何去挖掘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則是一道關于“融合”的考題。
據了解,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始于2015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9部委聯合批復平谷區會同天津薊州區和河北廊坊北三縣(三河、香河、大廠)共同開展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京津冀協同共建地區成為國內首個跨行政區域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歷時五年,終完成驗收。
政策引路跨越式發展,平谷也經歷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談及近幾年的變化,平谷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路大勇稱,“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平谷近幾年的成長是有目共睹的。遠的不說,2020世界休閑大會的成功舉辦,就是對平谷成績的認可”。
據介紹,目前平谷的全域旅游建設成效明顯。除世界休閑大會成功舉辦外,國際桃花音樂節、農民豐收節、金海湖國際鐵人三項賽、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環長城100國際越野挑戰賽等系列節慶活動和體育賽事都在平谷亮相。特色民宿帶動以田園綜合體、林果產業園、森林休閑、鄉村文化等為特色的鄉村休閑旅游蓬勃發展。峪口千畝油菜花田、金海湖景區、代舍精品民宿等6個場景則入選全市首批網紅打卡地,打造出一張張亮麗的旅游名片。
“下一步就是要利用好這些名片,讓平谷的‘聲音’傳遞出去。”路大勇指出,例如在構建網紅打卡地方面,平谷將圍繞泃洳河、桃花海、北寨紅杏、上宅文化、書法之鄉等特色資源,以美食、美景、美宿、美購、美夜等特色,建設自然景觀類、人文景觀類、住宿類、餐飲及創新零售類、文化藝術類、街區園區類等不同類型的網紅打卡地,形成“各有其美,美美與共”的局面,實現網紅打卡地合理布局。
油菜花、玉米、菊花……一年四季更迭交替,在剛剛開放不久的金海湖農業休閑景觀公園里,農業與旅游的結合應運而生。這座緊挨著世界休閑大會主場館的農業休閑公園,已經成為平谷區新的網紅打卡地。
據介紹,該公園是一次創新性嘗試,不改變“農時”,卻能發揮農業的性質。農業+旅游的創新模式,也是探索現代化農業收益的一個突破口,以期達到1+1>2的效果。
路大勇表示,原來是一地一景,未來希望是一處一景。平谷要實現舊與新的交替,更要實現傳統與創新的融合。
閑置民居換新顏
作為北京的遠郊區,平谷的發展一直受制于“距離”,而近幾年該地的“距離”正在被拉近。
鎮羅營鎮位于平谷區最北部,鎮域總面積80.9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1.1萬人,屬深山區鎮。過去當地依靠產銷干鮮果品,村民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戶均年收入不足萬元。
“過去山區交通、信息都十分閉塞,各家各戶都缺乏經濟創收能力,年輕的都外出打工了,年齡大的才不得不留下來。”據村民陶鑄成介紹,小時候的夢想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可在那個年代,解決溫飽才是至關重要的。
帶動村民創收,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此,鎮羅營鎮堅持“生態立鎮、旅游富民”,將生態資源與休閑產業有機結合,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據了解,鎮羅營為明代平谷境內在長城內外建成的9座營寨之一,現有敵臺25座,關口3處,營寨2座,煙墩3處,同時還有已經考證屬實的長城採石廠、豬圈頭倉、烽火臺、城堡、碑刻、匾額以及13.4公里明代石長城遺址,可謂是石長城自然博物館。
截至目前,鎮羅營鎮已建成有張家臺、玻璃臺、東四道嶺、大廟峪、核桃洼5個新農村。新農村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以新農村建設為引擎,培育打造玻璃臺、張家臺村民俗旅游接待戶89家。閑置民居換新顏,每年吸引無數游客,成為京郊旅游集中地。
因其良好的自然生態和優美環境,張家臺、玻璃臺兩個新村發展為“北京市民俗旅游專業村”,被評為“中國休閑最美鄉村”“中國最美鄉村”“國家級生態文化村”“北京市最美鄉村”等美譽。
以張家臺村為例,2010年開發民俗旅游以來,該村共接待游客總數約為6萬人次,每戶年均總收入約為7萬元。發展至今,民俗旅游接待戶年收入超過20萬元,經濟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該地將在民風培育、基礎設施改造、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下功夫,全力引進品牌化、專業化連鎖經營,開發獨具特色風格的精品民宿品牌,以鄉村旅游產業帶動村民進一步增收致富。
平谷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域旅游的建設方面,全區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改造工作,全年銷賬無障礙設施點位28條;已完成7個星級民俗村的旅游服務設施提升改造項目驗收工作和結算評審工作;桃花港灣二期項目峪口鎮密三路段節點建設、“2020世界休閑大會環長城100一期步道及出入口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和“紅谷2019年旅游發展項目”,都將于今年年底前完工。
與此同時,全區正在大力推動精品民宿的建設,目前,平谷區金海湖鎮、大華山鎮、鎮羅營鎮、山東莊鎮等13個鄉鎮都已相繼發展精品民宿,現有精品民宿134戶。正在改造的精品民宿64戶,計劃建設的精品民宿84戶。
傳承融入紅色基因
與自然景觀相結合,與紅色基因相結合,平谷全域旅游“多點”開花。
山東莊鎮地處平谷城區東北部,緊鄰市級開發區——興谷開發區,與王辛莊鎮、熊兒寨鄉、南獨樂河鎮、夏各莊鎮等接壤。轄區面積44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平原各占1/3。全鎮堅持“紅色傳承、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發展理念,北部有2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69.54%。
據山東莊鎮黨委負責人介紹,按照“紅綠相映”的理念,圍繞桃棚村和魚子山村光榮的革命歷史,豐富的紅色資源,目前正在進行“兩館一帶”(紅谷主題教育館、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一條紅飄帶”)規劃布局。其中,紅崖山上的紅谷主題教育館將主要講述地區的知名人物,如包森、焦若愚等;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則主要講述地區的抗戰史;一條紅飄帶,則是以蜿蜒山谷串起紅色資源。“慶祝建黨百年,‘兩館一帶’預計在6月底正式對外開放。”
“鐵北寨、銅南山、打不垮的魚子山。”在魚子山村,世代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盡管戰火硝煙已經遠去,但打不垮的魚子山精神在代代相傳。
魚子山地處平谷、薊縣、密云等地交界處,背靠燕山,與盤山隔川相望,進可攻,退可守。抗日戰爭時期,魚子山與盤山南北呼應,形成了摧不垮、打不爛的抗日游擊區。
抗日戰爭時期,魚子山地區是八路軍第四縱隊在冀東西部的抗日根據地、軍地黨政機關所在地,同時也是軍工生產的大本營。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34大隊挺進魚子山,村里30多名青壯年組建起了抗日游擊隊,抗日活動發展起來。
1940年4月,這里建立了薊平密聯合縣,成立了平谷地區第一個黨支部——魚子山黨支部。
桃棚村則是平谷冀東抗日根據地舊址所在地。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此為中心先后建立4個聯合縣,是聯合縣委、地委、地區專署、八路軍十三團的常駐地。作為革命老區,桃棚村將歷史資源與紅色資源充分結合。先后在村內修復了平谷第一黨支部成立舊址(紅崖洞)、“冀東西部地分委”舊址、“聯合縣委、縣政府”舊址、“公安科”舊址,修建了平谷英烈園、紀念廣場、烈士名錄墻、紀念碑、紀念館等紀念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