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千萬人口城市的中心城區慢慢變“老”了。
目前,各地陸續發布2021年統計年鑒。2020年,重慶的渝中區,北京東城區、西城區,蘇州姑蘇區,成都的錦江區等均出現自然人口負增長。
截止到2020年,我國一共有18個千萬人口城市,分別為重慶、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成都、鄭州、杭州、武漢、哈爾濱、蘇州、臨沂、東莞、石家莊、西安、長沙和青島。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千萬人口城市中,中心城區獲取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資源壓力較大,加上較高的生活成本,不少城市中心城區率先出現自然人口負增長現象,青年人口流向郊區的趨勢明顯,郊區的自然人口增長率也明顯更高。
整體來看,未來千萬人口城市進一步老齡化將難以避免。目前,一些城市的戶籍人口已經出現自然負增長,比如2020年重慶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4.87萬人,北京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4.14萬。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未來看,人口持續流向千萬人口城市、年輕人向郊區聚集的趨勢將不會改變,這要求千萬人口城市做好相應規劃,要在市郊逐步配備足夠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并提供更多就業崗位,還要打通郊區和市中心的軌道交通,使人員流動更便捷。
千萬人口城市如何應對老齡化
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重慶戶籍人口高達3412.71萬人,不過戶籍人口自然負增長4.87萬人,自然增長率-1.42‰。
2020年,重慶的常住人口為3201.42萬人,是千萬人口城市中唯一一個戶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的城市,這意味著當地處于人口流出的狀態。長期的人口流出導致老齡化水平較高,與此同時也造成當地整體老年撫養比偏高。從常住人口來看,重慶老年撫養比已經達到25.48,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北京2021年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常住人口出生率為6.98‰,死亡率4.59‰,自然人口增長率2.39‰。北京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長,主要是由非戶籍人口帶動的,戶籍人口已經在2020年出現自然負增長。具體來看,2020年,北京戶籍人口出生116892人,死亡158304人,自然人口變動-41412人。2020年,從市外將戶籍遷入北京的達到171362人,將戶籍從北京遷往市外的66049人,戶籍人口的機械變動高達105313人。這意味著從外地流入的年輕人改善了北京的人口結構,提升了整體的自然增長率。
在東莞和深圳,人口尤其是處于勞動年齡的青年人口流入,對于當地人口結構的影響更大。2020年,深圳與東莞的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均不超過30%,兩地也是65歲以上人口占比最低的地區,深圳僅為3.22%,東莞為3.54%。
此外,廣州的戶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在千萬人口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三位,占比52.75%,當地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僅為7.82%。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較多的就業機會、相對寬松的落戶門檻、整體經濟發達等,都是珠三角千萬人口城市吸引外來人口的關鍵因素。未來,千萬人口城市要加快發展,仍需在軟硬件等各方面創造更好條件,吸引人口尤其是年輕人的流入。
在北方,老年人口占比較低的千萬人口城市是鄭州,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8.98%。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鄭州作為河南省省會,人口聚集受益于多個因素:河南接近1億人的“人口腹地”,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發達的交通,城鎮化的持續發力。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從2010年到2020年,鄭州的常住人口增速達到46.1%。
未來,鄭州要繼續吸引較多人口流入,需要繼續加快城鎮化建設,要充分發展新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并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條件。在產業方面,需要“兩手抓”基礎制造業與新興制造業,并發展高端服務業。如果能在吸引人口之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流入,鄭州的城市發展將進一步受益。
除了上述四個城市之外,其他14個千萬人口城市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超過10%,部分城市如重慶、上海、哈爾濱、天津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可以預見的是,其他千萬人口城市也將陸續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人口老齡化并不可怕,各大城市尤其是千萬人口城市,要做好應對措施,一方面,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改善城市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宜居宜業環境,鼓勵生育并吸引更多人口流入;另一方面,應當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針對老年人口的需求進行改造提升,打造“宜老適老”環境,并在此基礎上發展養老產業。
年輕人流向郊區
目前,一些經濟頗具活力的城市,比如杭州、東莞近年來都吸引了不少人口遷入并落戶。根據統計年鑒,以杭州為例,從2018年到2020年,杭州凈遷入戶籍人口分別達155444人、159010人和147573人。相對來說,哈爾濱盡管也是省會城市,但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凈遷入哈爾濱的人口僅為2912人。
各個千萬人口對于遷移人口的吸引力不一,而從城市的市區來看,中心區和郊區對于人口的吸引力也有了明顯差異。在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中,年輕人向郊區“遷徙”已經成為趨勢,這使得市中心老齡化不斷提升。
如果觀察北京各個區的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會發現市中心的東城區和西城區出現自然人口負增長,與之形成鮮明對應的是大興區和昌平區,自然人口增長率達到5.13‰和4.71‰,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20)》提出,北京呈現中心城區老齡化程度高、郊區相對較低的分布特征。
蘇州、成都、重慶等城市也出現部分中心區自然人口負增長的局面。以蘇州為例,2020年,蘇州姑蘇區的戶籍人口出生4724人,死亡6733人,自然增長人數-2009人,自然增長率-2.7‰。從蘇州統計年鑒顯示的總和生育率來看,姑蘇區的自然增長率不僅最近數年持續下跌,而且跌幅超過蘇州市平均水平。
從育齡婦女的數量,也可以窺見蘇州姑蘇區青年人口流出的趨勢。2016年,蘇州市區的育齡婦女數量為79.46萬,2020年這一數據上漲到81.77萬。但是,姑蘇區2016年育齡婦女數量為15.01萬,2020年卻下降到14.2萬。
戶籍人口負增長的重慶,中心城區渝中區的自然人口負增長更為嚴重。2020年,渝中區自然人口增長率為-14.67‰。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向郊區遷移,與中心城區相對更高的生活成本密切相關。相對來說,對于醫療設施更為依賴的老年人口,更容易留在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中心城區。
青年人口向郊區流動,這是一個市場機制下的選擇行為,也不乏政策上的推動。比如,廣州實行“差別化落戶”的政策,在花都區、從化區、增城區落戶的學歷條件將由全日制本科降至全日制大專。
2021年12月20日,《廣東省新型城鎮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正式印發,也提出調整完善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的落戶政策, 鼓勵中心城區與郊區新區采取差別化落戶政策。
隨著老齡化的加劇,中心城區應加快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更適宜老年人口生活,同時應加強郊區的公共服務建設,尤其是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在更多年輕人涌入的郊區,隨著青年人口結婚生子,對于基礎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更為迫切,郊區要留住人口,急需補上教育等方面的“短板”。在郊區與中心城區公共服務逐漸均等化的趨勢下,人口的流動與分布將更為合理,有利于緩解城市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的緊缺程度,也更有利于城市健康發展。
21世紀經濟研究認為,由于具備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未來千萬人口城市仍有能力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但是,如何權衡“大城市病”與人口涌入帶來的紅利,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實現外來人口安居樂業,將是對千萬人口城市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