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市值大洗牌 | 封面文章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范慧茹
資本市場總是用腳投票,但是最近的地產股邏輯卻讓很多人驚呼看不懂。
一位股民在雪球上留言,“融創中國刨除最后兩次配股的錢,市值已經和中國恒大一樣了。難以想象,一家完全沒有違約的龍頭企業,和一家已經全方位違約躺平的企業市值是一樣的。”
按理說,一些融資、銷售能力較強的頭部房企,股價抗挫性理應較強;但在風聲鶴唳的地產江湖中,這些優質股卻與陷入信用風波的暴雷房企一樣,都面臨著共同的困境:一聽到任何風吹草動,股價就大跌。
今年以來,地產融資環境、樓市供需政策有序放松,積極信號不斷傳遞,但眼下仍未掩蓋房企的信用風險;近來正榮、龍光、禹洲等相繼曝出債務問題,讓資本市場對地產領域仍未有足夠的信心。
但行業并非一潭死水,其內部正在持續分化,在市值的比拼中,“國進民退”的規律依然適用。尤其是去年恒大暴雷之后,不少上市民企隨著股價持續走低,市值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跌,反之央企則在向前突進。
與此同時,在地產市值重構的世界里,暴雷房企也殃及與之相關的物管企業,這些曾經以輕資產優勢被捧高估值的主體,如今也遭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就拿“虎年物企第一股”金茂服務來看,雖然背后有富爸爸站臺,但上市首日就遭到蒙頭一棍,股價破發。
敏感而瞬息萬變的股市中,不斷跳動的數字,正是地產股、物業股現實的“倒影”。
跌跌不休
過去一周,股民驚呼不敢打開證券軟件app,一打開就是滿屏綠。地產股更是慘目忍睹、集體下挫,連龍頭股萬科也甚至一度跌到16.7元/股以下,創下近5年新低。
有人評價,萬科是地產黃金時代的信仰。現在,在“活下去”的一片蕭殺聲中,信仰沒有了。
樂居財經統計獲悉,3月7日至11日期間,房地產開發(申萬)指數總體下跌了5.48%,最低僅報3522.19點。在188家A股、港股樣本房企中,僅有25家企業的股價有所上漲,8家股價持平,剩余的155家的股價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下跌。
其中,大發地產、碧桂園、陽光100、旭輝、禹洲等,跌幅超過20%;花樣年、龍光、融創、寶龍地產、新城控股、萬科、金茂等,也有逾10%的跌幅;另外佳兆業、綠城、時代中國等,跌幅在10%以下。
截止3月11日,周五,K線圖顯示,當日收盤房地產開發(申萬)指數報3695.87點,比開盤上漲了1.44%,終于呈現出一條小陽線,似乎有了風停雨霽的跡象。
股市漲跌是投資者情緒的傳導,影響的因素較為復雜,熙熙攘攘,有時讓人捉摸不透,但里面既包含行業政策的走向預期,也有企業基本面、市場舉措的呈現,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市場層面,2月地產繼續延續下行調整趨勢,行業百強房企僅實現銷售操盤金額4015.8億元,同比降低47.2%;融資方面,2月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資總量為398.17億元,同比下降58.8%,融資量創2018年1月以來新低。
此外,過去一周里,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將繼續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并重申‘房住不炒’的定位,為2022年的房地產行業定下基調。而全國兩會上,圍繞預售制、租購同權、綠色低碳建筑等方面的建言,也引起熱議。
在企業層面,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局面。繼碧桂園、美的置業之后,又一家民營地產商旭輝,拿到了平安銀行的50億并購貸;另一邊,房企的流動性問題繼續擴散,禹洲、龍光等正在試圖化解危機。
3月8日,禹洲發布公告稱,應公司的要求,由于2023年票據II的某些觸發事件,該票據將于3月9日上午9時起停牌。當天,禹洲收盤報0.475港元/股,跌幅達10.38%。
此次公告中提及的“觸發事件”,是指此前禹洲發行的一只5億美元票據,到期應付2125萬美元利息。但在30天寬限期支付利息期屆滿后,禹洲并未支付有關款項,實質上已構成違約。好在截至公告日,還沒有收到債權人的即刻還款通知。
龍光的難題也逐漸顯現。3月7日,它對外宣稱,3月其債券到期規模合計52.99億元,正在積極籌措資金償債。隔天便傳出了消息,龍光將汕頭一在建住宅項目以10.24億元賣給了中海宏洋。
從1月25日至今,龍光的股價不斷走低,僅在最近一周內,它的市值便下跌了17.27%。截至3月11日報1.82港元/股,市值103.55億港元。
過去一段時間,行業暖風頻吹。除了融資的有序放松之外,今年以來已有55個城市,對樓市調控政策進行優化,內容包括降低首付比例、下調房貸利率、放寬公積金貸款等。但資本市場對于地產領域,仍沒有表現出足夠的信心。
以至于,諸如萬科、碧桂園、旭輝、金茂等相對優質的企業,股價也跟著下跌。若拉長時間線看,今年房地產開發(申萬)指數總體已跌了5.37%。
“國漲民跌”
去年秋季,本應是果瓜飄香、準備收獲的季節,但恒大的流動性問題醞釀許久,轟然一聲雷響,引起了行業的連鎖效應。此后約半年的時間里,房企的市值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9月1日,距離恒大正式暴雷還有約半個月的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負面消息已不斷傳出,經歷了市值大跌之后,它在這一天的市值僅剩451.91億元(為便于比較,港股市值均已換算成人民幣),勉強處在房企市值TOP15的邊緣。
不過,彼時房企市值格局仍未被打破,在市值TOP20里,央企有5家,其他國資背景的有3家,民企有12家,在數量上仍占據優勢。
去年九月之際,萬科以2420.4億元的市值位列第一,在其身后,龍湖、華潤置地、中海、碧桂園、保利依次占據著TOP2-6的位置,市值均超過了千億。再往后,招商蛇口、新城、融創、華僑城、綠地、龍光等,多方主體都擁有一席之地。
然而,當“大而不倒”的神話崩塌之后,地產界的震蕩變得更加頻繁與強烈。花樣年、當代置業、陽光城、世茂、正榮、龍光等,這一系列曾經揮斥方遒,為人熟知的地產股,都支撐不住了。
“國進民退”的現象,體現在行業的每一個角落。部分民企遇到流動性難題,無力擴儲,且常拋賣資產以自救;反之,國資房企則手捧現金,在土拍、收并購市場,與融資上不斷發力,成為新一輪整合的主導者。
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逐利的資本市場,自然愿意對央企高看一眼。于是在市值排行榜上,排名已悄然改變。
直至今年3月11日,市值榜單三甲由半年前的萬科、龍湖、華潤置地,變更為華潤置地、中海、保利。其中,華潤置地已以2054.13億元的市值,躍居第一,相比于去年9月1日的1682.88億市值,增加了22.09%,增加的體量,比旭輝的總市值還高。
在華潤置地身后的央企陣營中,除了略顯失落的華僑城之外,中海、保利、招商蛇口,均在市值總量上有所提升,平均增幅達32%。此外,金茂與擁有央企背景的綠城,也闖進了市值前20強。
國企的表現則相對遜色一點,經歷了較大幅度的下跌之后,萬科的市值已由2420.4億降至1935.63億,降幅達到20%;綠地的市值也有所下滑。不過,建發股份、越秀地產,卻以308.39億、192.65億的市值,進入TOP20。
另一邊,素有“優等生”之稱的龍湖,雖然市值從1730.87億提升至1870.32億,上漲了8.08%,但它的排名卻從第二變為第五。
其他的民企,除了深耕杭州的濱江集團,市值提升了40.43%之外,大多數民營房企的市值經過這半年的折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要數融創、合生創展、世茂等較為明顯。
融創與世茂雖然手頭拮據,但他們并沒有正式宣布無力償還債務。因此,他們的跌落,正是資本市場對其預期落差的真實寫照。
縱觀融創的股價K線,其52周最高能達到34.95港元/股;但截至3月11日收盤,卻僅有5.57港元/股,市值跌至245.24億元(約303.5億港元),跌幅達67.53%,起落甚大。
近半年來,融創股價17.74%的最大跌幅,是在12月20日創下的。當日有消息稱,融創已成功出售上海虹橋商務區寫字樓、杭州核心地段酒店及寫字樓等三個項目,交易總價為26.8億元。它仍在上演用資產換取流動性的續集。
世茂的危情時刻,則非12月13日的股債雙殺莫屬。那一天,世茂遭遇了“黑色星期一”,股價直線下挫12.15%,創近10年的低位。且在12月13日至14日這短短兩天,世茂的市值就蒸發了70.56億元。截至今年3月11日,世茂的市值僅剩129.81億元(約160.65億港元)。
目前,在房企市值TOP20中,央企背景的房企數量上升到7家,國企背景的企業有5家,民企有8家;換言之,國資的數量已經超過了民企。而且,在6家超過千億市值的房企中,也僅有龍湖一家民企。(若按港元計算,碧桂園的市值為1201.4億港元,亦屬千億市值房企行列。)
此外,在行業市值的底部,綠景控股、國瑞置業、朗詩地產、陽光100、當代置業、福晟國際等,皆已成仙股,他們的市值均已不足10億元。未來,這些房企的市值修復之路,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階段。
殃及物業股
地產行業的頻頻暴雷,傳導至配套服務產業鏈中的物管行業,讓資本市場上的物企們如履薄冰,不僅上市遞表遇冷,近20家物企IPO折戟,物業股市值更是“一瀉千里”,近半年時間總市值蒸發2434.7億元。
以53家上市物企為樣本,自去年9月1日至今年3月11日期間,僅6家物企市值保持正向增長或持平,其余47家物企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平均跌幅達25%,反超地產板塊平均12.44%的跌幅。
200億元市值以上的物企由去年9月1日的10家,收縮至如今的3家,千億市值物企僅剩下碧桂園服務一家。
具體來看,恒大物業總市值排名由前三位下滑至第五名,雅生活服務和世茂服務市值排名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中海物業和招商積余,沖進物企市值榜前十。
央企以及國企的堅挺不僅體現在地產行業,在物管行業也展現了較高的抗跌型。市值保持上揚態勢的5家物企中,有4家是國企或央企背景。央企中海物業以12.39%的漲幅位列第一,招商積余、越秀服務以及保利物業分列漲幅榜第3-5位。
不過,國資背景也并非是物企發展的溫床,打鐵還需自身硬。
10家國資物企中,華發物業服務跌幅達37.5%,其截至去年上半年不足2000平米的在管面積和盈利水平,在國資上市物企中均處于落后置位,與其他腰部以上民企相比也不占優勢。
在這場地產寒冬之中,除了國資物企在股價上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逆勢而行,還有5家沒有地產做靠山的獨立第三方物企,走出了“特立獨行”的步伐。它們在物業股整體走低的頹勢下,雖未能擺脫下挫的影響,但其平均11.54%跌幅依舊遠低于整體25%的跌勢。
在行業上行期,有地產爸爸做靠山的物企在資本市場上風生水起;當地產行業的風向突變,首當其沖被擺在貨架上替父還債的也是他們。
樂居財經統計了39家物企對應的關聯房企市值及漲跌幅情況,物企與關聯房企的漲跌幅情況基本呈現正相關。其中,跌幅最高的是正榮服務,達76.95%,與關聯房企正榮地產87.34%的跌幅基本一致。
2月中旬,一筆美元債去向的傳言,讓正榮系股價直瀉而下,盡管正榮方面緊急進行了澄清,依舊沒能挽回已經下跌的頹勢。
地產行業暴雷聲四起,房企在資金動向上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挑動資本市場的敏感神經。物業第一股彩生活出售部分核心資產給碧桂園服務,輸血花樣年,讓其本就走低的股價更是“一落千丈”。
世茂服務與融創服務的股價大幅下跌,其背后原由與彩生活如出一轍。去年底,世茂服務以16.5億元購買世茂股份的物業管理及增值服務業務。更早之前,融創服務前腳從融創中國“收編”了商管業務,給后者資金池注入18億,后腳又用自己的股權再為融創中國帶來2.99億美元。
物業反哺地產接二連三。此后,金科股份又出售22%的金科服務股份給博裕投資,交易價約37.34億港元;雅居樂也表示將發行24.18億港元債券,而兌換物為雅生活已發行的6.2%股本。這意味著,雅居樂變相出售了雅生活的股份。
除了明面上的“輸血”地產,導致關聯物企股下挫外,還有一部分物企什么都沒做,在關聯地產暴雷后,無辜躺槍,如佳兆業美好、恒大物業以及合景悠活等。市值跌幅位列前十名的物企,無一列外均不同程度受到地產影響。
不過,有行業人士預測,2022年隨著萬物云、珠海萬達商管、龍湖物業等頭部物企陸續上市,在這些頭部物企上市效應下,可能會一定程度增加資本市場對物管行業的認可,掀起新一輪物業股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