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財務專家 張新民
由新理財雜志社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CFO大會于2022年3月18日舉辦,大會主題為“新格局 新思維 新理財”。大會上,對外經貿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財務專家張新民作了《企業并購,是戰略必然,還是財務陷阱?》的主旨演講。
張新民指出,在過去一段時間里面,中國資本市場里面有大量并購之后暴雷的現象,這方面是應該加強研究的。企業并購在報表里面主要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里面有表現,特別明顯的在資產負債表里面一般會出現商譽。而在合并報表里面,與商譽如影隨形出現的是公允價值評估增值。而公允企業評估增值的另外一個地方就是無形資產。所以很多企業一旦經歷非同一控制人的并購之后,商譽增加,無形資產也增加。我們往往不注意無形資產增加的內容,但實際上這方面的危害或風險可能是更大的。
張新民以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庫卡公司為例。他指出,2016年之前,美的的業務分為大家電、小家電、電機和物流。折騰來折騰去就是大家電、小家電,感覺不高大上。但收購搞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庫卡之后,2017年業務實現華麗轉身,一是暖通空調,二是消費電器,三是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四是其他。但是第一商譽增加200多億,第二無形資產增加了也很多。因此,企業并購可以實現戰略格局的轉化,但在資產結構里面實現了迅速的資產無形化。
“美的通過這件事情,實現了更大跨度的多元化,實現了自己從原有的傳統家電制造商到所謂的高端制造業的轉化,成不成,先把樣子做出來。”張新民說。
與此相對的是格力電器,為什么格力又分紅,又搞網紅小女孩當接班人,包括股權激勵計劃,股價卻沒有起色呢?張新民表示,這跟賽道有很大的關系。“我相信如果它搞一些投資,搞一些更大跨度的業務結構的整合,它的估值會有起色。”
雖然企業并購很可能產生商譽,但是商譽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張新民認為,如果被收購企業有投資價值、盈利前景的話,必然是公允評估價值會低估這個企業的價值。所以在交易過程中,就應該有一定的補償機制,那么商譽必然出現。張新民反對的則是高商譽收購。
張新民以首旅酒店為例。首旅酒店2015年的時候總資產是39.6億,當時的商譽是2.45億,無形資產是7.63億。在2016年公司通過融資并購直接實現合并資產的總額,躍居到172.93億元。但是130億元的增加卻主要因為商譽和無形資產的膨脹引起的,此外還有25億元的裝修費。
背負著如此沉重的無形資產和裝修費等,首旅酒店在近年來卻實現了營業利潤的穩定,“那我們就要問了,裝修費是怎么攤呢?無形資產怎么攤?還攤不攤?……截止到2020年商譽、無形資產,仍然沒有太多的攤銷。背著這么大的重資產企業,重非流動經營資產,未來你說這個企業等著哪一天看看怎么辦吧。”張新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