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帶來金融領域糾紛訴訟案件的顯著增多,設立專門的金融法院處理金融案件,成為近年來我國在完善金融領域司法制度的重要探索。
近日,北京金融法院迎來建院一周年。3月23日,作為開局起步之年審批執行工作的總結,北京金融法院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建院一周年以來工作進展,并介紹典型案例。
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長李艷紅對記者表示,北京金融法院以建設國際一流金融法院為目標,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各項工作,實現了良好開局起步。建院一周年來,北京金融法院收案6275件,其中行政案件411件、民事案件4476件、執行案件986件、其他案件402件,累計標的額2193億元。充分發揮金融案件集中管轄優勢,全面提升金融審判專業化水平,審結、執結案件3881件。
探索新類型和疑難復雜案件審理
北京金融法院是繼2018年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之后,國內第二家審理金融案件的專門法院。成立僅一年,審結案件就高達千余件,其中不少是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具有規則創設意義,為破解司法實務難題提供典型示范。
據李艷紅介紹,北京金融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中,涉訴金融管理部門分布廣泛,已全部覆蓋“一行兩會一局”,并基本包涵全部金融行政案件類型。民商事案件中,獨立保函欺詐、境外證券客戶交易結算等新類型金融糾紛比較集中,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占比較高,不乏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首例”案件。
其中,在行政案件中,北京金融法院管轄國家金融監管機構因履行監管職責引發的行政訴訟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北京金融法院23日公布的建院一周年十大典型案例中,就有3個金融行政案例。
具體來說,據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長薛峰介紹,全國首例信托領域因限制股東權利引發的行政案件,該案判決認定限制股東權利的行為屬于行政強制措施,為厘清金融監管行為的法律屬性及依據作出了有益探索;蔣某等訴中國證監會廈門監管局、中國證監會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及行政復議案,法官綜合法律和金融的專業判斷,對“內幕信息”作出準確認定,支持金融監管機構依法履行職責,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資本市場秩序;曾某訴中國證監會不履行行政許可職責案,對濫用行政許可申請權利、消耗行政資源的行為依法進行規制,維護行政許可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
在民商事案件中亦不乏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首例”案件。比如藍石資產與興業銀行等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系《證券法》修訂以來,全國首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眾投資者訴樂視網、賈躍亭等22名被告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系北京法院受理的首例證券糾紛普通代表人訴訟案件。
李艷紅表示,立足案件類型和特點,北京金融法院將提高辦案質量、打造精品案件作為審判執行工作的重要導向,出臺規則創設類案件管理、典型案例發布等系列制度規范,以審判樹規則,以規則促治理,全面提升案件辦理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開辦“午間、夜間法庭” 便利金融消費者維權
為構建適應金融審判特點的糾紛化解機制、權利救濟渠道和訴訟服務體系,過去一年中,北京金融法院探索建設“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紛機制,通過開辦“午間、夜間法庭”,為金融消費者提供“定制化”司法服務。
據李艷紅介紹,北京金融法院建設“一站式”金融多元解紛機制,實現立案申請、委派調解、案件回轉的一站式辦理。加強多元調解與司法確認的程序銜接,進一步縮短審理周期、降低訴訟成本。目前,根據雙方當事人意愿,已有多起案件進入多元解紛程序,累計標的額超過6.8億元。
此外,針對銀行卡、保險、委托理財等金融案件當事人多為“上班族”的情況,開辦“午間、夜間法庭”,滿足特定人群的個性化訴訟需求。該機制運行以來,共審理案件153件,服務當事人398人次。
針對證券類案件當事人多為中小投資者,人員分布廣、訴訟成本高、維權難度大的問題,研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在線平臺”,廣大中小投資者可以在線進行信息查詢和權利登記。目前,該平臺已運用于“樂視網”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等案件的審理,2000余名投資者通過平臺進行登記并參加訴訟,為中小投資者提供便利、低成本的維權渠道,維護資本市場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