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贛鋒鋰業新成立了一家原料制造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
(相關資料圖)
天眼查顯示,上述公司名為上饒贛鋒鋰業有限公司,由贛鋒鋰業全資控股,經營范圍包括基礎化學原料制造、化工產品生產銷售、常用有色金屬冶煉等。
財經網注意到,近一個月,針對鋰電上下游,贛鋒鋰業都在進行布局,而且動作十分密集。
9月1日,贛鋒鋰業公告稱,擬與富臨精工共同投建“磷酸二氫鋰一體化項目”,項目技術路徑為通過硫酸鋰直接制備磷酸二氫鋰,遠期規劃產能為20萬噸;
8月30日,贛鋒鋰業宣布不超過35億元投資建設年產6GWh新型鋰電池生產項目;同日還宣布,將在江西新余的年產5GWh新型鋰電池項目建設規模提高到年10GWh,在重慶兩江新區的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項目建設規模提高到年產20GWh(一天之內,贛鋒鋰業新型鋰電池規劃產能新增21GWh);
8月18日,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在中國鋰業大會上表示,將在宜春打造金屬鋰負極的生產基地,打造超薄超寬金屬鋰帶基地;
8月內,贛鋒鋰業也相繼完成對擁有鋰礦的英國公司Bacanora的100%股權,以及全球主要鉭鈮生產企業稀美資源16.67%股權的收購。對于稀美資源,贛鋒鋰業表示,與公司已有的資源項目將有潛在的協同作用,有利于為公司開拓新的利潤空間。
從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鋰鹽加工,再到下游鋰電池;從自己擴產到找人合作,再到直接收購,不難看出,贛鋒鋰業在鋰電上下游的布局廣泛且方式多樣。
并稱為“鋰業雙雄”,贛鋒鋰業不免經常被拿來與天齊鋰業比較。不過,雖然二者大部分營收來自鋰化合物(碳酸鋰、氫氧化鋰等),但發展思路大相徑庭。
據了解,天齊鋰業獲得澳大利亞泰利森半數包銷權后,將大部分鋰礦石“倒手”賺差價,收入占營收的三成以上;而贛鋒鋰業從國內外獲得的鋰資源全部用于生產鋰化合物并布局鋰電池生產及回收業務。
同為“家里有礦”,贛鋒鋰業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或與李良彬對于鋰礦未來行情的判斷有關,他曾表示,鋰鹽產能正在快速提升,估計產能釋放高潮應該在2023年中期到來。也就是說預計鋰價拐點明年到來。
由于鋰產品產銷量及價格齊升,今年上半年,贛鋒鋰業營收為144.44億元,同比增長255.38%;凈利潤為72.54億元,同比增長412.02%。
不過,贛鋒鋰業已經將下游鋰電池業務作為主營業務之一,雖然目前營收貢獻不足15%,但在下游動力電池企業成本承壓的情況下,上半年贛鋒鋰業電池業務盈利能力甚至超過了寧德時代。
財報顯示,2021年、2022年上半年,贛鋒鋰業鋰電池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1.98%、15.27%;同期,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毛利率分別為22%、15.04%。
事實上,贛鋒鋰業的上中下游一體化產業鏈早已布局成型。
上游方面,贛鋒鋰業鋰資源多元化布局,Mt Marion 和 Pilgangoora 是公司目前主要的鋰原材料來源,據 Mt Marion 擴建項目規劃,2022年前產能將擴大一倍至90萬噸/年;Pilgangoora二期項目在建設中,公司預計長期資源自供比例將達到70%左右;
中游方面,公司產品覆蓋五大類超40個鋰化合物及金屬鋰品種,是鋰系列產品供應最齊全的制造商之一,隨著在建項目投產,產能將持續提升;
下游方面,公司的鋰電池業務目前已布局了消費類電池、TWS 電池、動力/儲能電池和固態電池四個領域,各產品持續推進;退役鋰電池回收方面,公司目前已形成34000噸/年回收處理能力。
信達證券指出,公司積極參與全球前沿固態電池領域技術研發,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果,同時在磷酸鐵鋰電池體系技術、高壓平臺聚合物快充技術等方面保持技術領先地位,未來有望憑借一體化優勢及成熟前沿的技術躋身全球鋰電池行業的第一梯隊。
方正證券預計,公司2022-2024年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9.03億元、198億元、213.65億元,對應市盈率分別為9.65倍、8.73倍、8.0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