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日常生活當中,競拍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了,但是,火箭的競拍您聽說過嗎?不久前,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我國首次火箭競拍公告,有衛星發射需求的企業都可以通過競拍的方式來獲得進入太空的機會。為什么會采用競拍的方式?火箭競拍的背后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長征系列火箭發射機會首次公開競拍
(資料圖)
記者首先來到了航天供應鏈大廈,這里負責此次火箭的競拍,大屏幕上正在實時顯示的,就是這次競拍的詳細情況,火箭競拍的發布和交易都是由航天電子采購平臺來實施的。負責人告訴我們,在他們平臺上,有各類航天相關企業15萬家,每天都有各類的產品競拍活動,但是火箭的競拍還是第一次。
這次參與競拍的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制的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預計2023年年底發射,這是一型兩級液體運載火箭。一、二級采用液氧煤油推進劑,主要用于執行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發射任務,起拍價格為每公斤8萬元。
據了解,這次競拍將在7月13日下午3時開始。
火箭“拼車”發射:更靈活 成本低
什么是“搭載”和“共享火箭”?簡單來說,就是火箭“拼車”發射。有點類似于,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拼單團購、拼車出行。現在,隨著我國衛星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民用衛星領域,小型衛星批量發射、在太空組成星座的模式逐漸成為主流。如何滿足不斷增長的商業發射需求,如何提供成本更低、更靈活的發射方式?這就是“搭載”和“共享火箭”的用武之地。
航天科技集團長城公司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服務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就開始為國際宇航市場提供發射服務。
丁潔告訴記者,由于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商業發射需求,因此他們工作的重點主要放在國際市場。但是從2015年開始,情況有了變化,這一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等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明確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商業航天,但是在起步階段,需求并沒有快速產生,因此,他們主要提供的還是火箭的搭載服務。
此后,我國的商業航天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長,產業涵蓋上游火箭發射、衛星及地面設備研制、中游衛星運營和下游衛星應用等多個領域,傳統的搭載服務已經無法滿足商業航天的發射需求。
丁潔介紹,面對商業航天市場對微小衛星發射需求的急劇增長,一方面我國研制了長征十一號、長征六號、長征八號新一代運載火箭。另一方面,他們啟動了“長征快車”計劃,推出共享火箭的“拼車”發射模式。與以往任務中“搭載”的形式相比,“共享火箭”發射模式是先確定運載火箭型號和初步發射計劃,再到市場上招攬衛星乘客,具有發射成本低、任務適應性好等特點。
火箭“拼車”發射 探索共享新模式
通過專家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拼車”這種火箭發射模式的創新,是應市場需求而生的。但是,火箭是一個大的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火箭研制團隊最初是基于怎樣的想法來應對這樣的轉變?他們為實現這種轉變又付出了怎樣的努力?
長征八號火箭是航天科技集團為了滿足商業航天發射需求而研制的一款新型運載火箭。它可以填補我國運載火箭在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的空白,滿足資源衛星、科學試驗衛星等各類商業航天的發射需求。2020年12月22日,長征八號成功首飛,然而,在此后,型號團隊就面臨無星可打的窘境。
肖耘告訴記者,到市場上找衛星,這對他們這樣的研制團隊來說還是頭一次。市場上的大部分衛星公司還都處于初創期,衛星比較小,為了盡可能地不浪費運力,他們走訪了20多家各類的衛星公司。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無數次的反復溝通之后,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最終確定由7家衛星制造商來共同完成這次任務。2022年2月,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以“一箭22星”的“拼車”方式成功發射,創造了當時我國“一箭多星”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