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瘠沙地變身“草原藥谷”,從傳統農耕躍向“四膜金瓜”,從人工勞作升級“數字農事”……近年來,位于黃河“幾”字灣的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繪就了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圖景。
圖為臺梁村3000畝連片甘草種植(資料圖)。李榮攝
從貧瘠到豐收的生態轉型
站在烏拉特前旗明安鎮臺梁村的田埂上,連片生長的甘草在微風中蕩起綠浪。種植大戶賈二平手持新簽的土地流轉協議,正與村民規劃著“藥田擴張版圖”。
“去年種了3000畝甘草,用水量比玉米省一半。今年要試種千畝丹參,按市場價算,每畝純收入能到2500元。”這位鎮里第一個“吃螃蟹”的先行者,道出了轉型的底氣。
明安鎮曾因海拔高、降水少、積溫低陷入“廣種薄收”的困境。當地卻從貧瘠中窺見生機:松軟沙質土、充足光照、晝夜溫差,恰是中藥材生長的天然溫床。
明安鎮將地理劣勢轉為產業優勢,在延續40年黃芪種植傳統的基礎上,引入防風、桔梗等7個新品種,建成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如今,烏拉特前旗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6萬畝。
“我們要讓草原藥谷成色更足。”明安鎮黨委書記韓文寶指著規劃圖介紹,今年當地將通過“黨建+園區”模式,擴大黃芪、酸棗等主產品種植規模,同步延伸深加工鏈條。
圖為民興村瓜苗移植現場。盧俊攝
四膜大棚的“金瓜銀椒”
走進磴口縣隆盛合鎮民興村,2800棟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壟壟翠綠的瓜苗映入眼簾,株株長勢喜人。村民丁勇彎腰查看白蓮脆香瓜長勢:“‘四膜’技術讓香瓜5月初就能上市,每斤賣到12元,這棚能掙2萬元。”
“香瓜收獲后,部分農民還要再種一茬辣椒、西紅柿和糖玉米,產值總計達到每畝2.5萬元。”民興村黨支部書記李根宏說。
針對河套地區春季多風沙的氣候特點,五原縣創新推出“四膜覆蓋”技術:兩層大棚膜,一層小拱棚膜,一層地膜,如同給瓜苗穿上“保暖衣”,使成熟期提前。
收獲頭茬瓜后,農戶們緊接著種植辣椒、西紅柿,實現“一棚雙收”。村黨支部書記李根宏算著經濟賬:“220棟四膜棚,今年帶動戶均增收3萬元。”
在磴口縣萬畝甜瓜種植基地,科技賦能的故事同樣在上演。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物聯網設備實時監測棚溫,電商直播間里“四膜香瓜”訂單不斷刷新。目前,全縣甜瓜種植面積突破5.5萬畝,真正成為富民“金瓜瓜”。
圖為紅明村萬畝辣椒園的育秧大棚。唐杰攝
北疆大地的“數字農事”
在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紅明村萬畝辣椒園的育秧大棚里,一排排裝滿秧種的秧盤整齊排列,嫩綠的秧苗茁壯成長。工人利用智能化設備對秧苗進行管理,確保秧苗有充足的水分和營養。種植戶使用全自動穴盤育苗點種機進行辣椒種的點播工作,智能化、流水線育秧方式,大大提高了秧苗質量和成活率。
“大棚育秧技術通過科學調控溫度、水分、光照和養分等生長條件,為秧苗生長提供了穩定且優越的環境,從而保證了移栽大田后的種苗成活率。”紅明村黨支部書記張福林說。
近年來,大佘太鎮構建起“黨建+科技+服務”三位一體支撐體系,全力保障春播生產高效推進,為全年糧食穩產增產奠定基礎。截至目前,全鎮已建成大棚103座,占地400畝。另外,占地1600平方米的烏拉特前旗智慧農業決策指揮平臺正在建設中,將助力農戶從“會種地”向“慧種地”轉變,從“保產量”向“綠生態”升級。
當甘草綠浪輕撫沙海,當智能大棚點亮田野,當數據云端守護秧苗,巴彥淖爾用實踐詮釋了鄉村振興的“辯證法”:劣勢可轉優勢,傳統能煥新生,科技終成底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