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16日訊 5月6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揭牌,標志著我國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啟用。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是我國深海探測“國之重器”——大洋鉆探船的母港之一。
項目全景圖
該碼頭位于青島市即墨區柴島西側,于2021年3月開工建設。這是中建筑港服務中國科技的又一匠心之作,有力支撐國家“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戰略。這座碼頭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背后又有哪些創新和突破?6月16日,中建筑港集團建設團隊進行了揭秘。
(相關資料圖)
高標準建設,助力深鉆技術領跑世界
深海,是地球上人類最晚認知的世界,至今仍充滿許多科學之謎。而深潛、深鉆、深網是當今全球深海探測的三大手段,共同擔起深海探索的技術重任。在深海鉆探技術上,我國已發展了十多年,并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突破。尤其是我國自主設計的首艘面向深海萬米的超深水科考船,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無人船配合多波速測深儀器對海底情況進行數據采集
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正是為滿足大洋鉆探船停靠需要而建設的,建設標準對標世界一流的高標準深水科考碼頭,滿足全球科考船停靠用標準。
碼頭在實現其靠離泊及裝卸作業的功能的前提下,鉆采船泊位和鉆探保障船、調查船泊位均嚴格按照交通運輸部港口建設規范的高標準設計。為實現可持續發展,BIM技術運用至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建造等全生命周期,陸上、水上建筑物均采用裝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并采取先進的防腐蝕、防氧化措施,提高碼頭的使用年限與外觀質量。
碼頭除建設1個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泊位和1個鉆探保障船泊位之外,還建設了船舶調度指揮通訊及遠程監控中心、船舶維修車間等配套工程,可以為科考船提供船舶停靠、備航補給、指揮調度、維修養護等基地保障,對提升中國海洋地球科學研究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支撐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高品質施工,“水上長城”守護國之重器
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是典型的重力式碼頭建筑,是靠結構物本身及其上填土的重力抵抗外力、維持穩定的直立式碼頭,具有堅固耐用、抗凍抗冰等特點。
在重力式碼頭的建設過程中,沉箱安裝是重要工藝環節。為確保沉箱基床的質量,減少碼頭后期的上部結構的沉降,中建筑港聯合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研發了小型無人船,配合多波速測深儀器對海底情況進行數據采集,采用C3D點云技術對海底地貌情況進行100%還原,確保基槽挖泥每個段位100%挖掘到位。同時,創造性地改造了一艘多功能打夯船,通過制動裝置有效地控制夯錘的移動距離、夯擊的頻次、落錘位置,提高控制夯錘精準度,確保沉箱基床夯實高品質施工。
沉箱定位
此外,碼頭所在區域夏秋季節風疾、浪高、涌大,為降低碼頭受到風、浪、流等的影響,給大洋鉆探船提供良好的停靠環境,建設者們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為碼頭打造了多重“鎧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碼頭邊整整齊齊的排列的近萬塊扭王字塊和10米高的擋浪墻,它們共同組成了一道“水上長城”,阻隔了風浪的襲擊,阻斷了波浪的沖擊,確保大洋鉆探船停靠水域平穩,守護國之重器。
高要求管理,匠心傳遞綠色建筑之美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相比森林等綠色碳匯,海洋的藍色碳匯在碳捕獲與封存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單位海域中生物固碳量是森林的10倍,是草原的290倍。在服務海洋強國建設的過程中,中建筑港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助推海洋領域實現“雙碳”目標。
大洋鉆探船北部碼頭建設目標為三星級綠色建筑,打造綠色生態新能源基地。針對碼頭周圍環境優美、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特點,在項目建設中,中建筑港始終堅持守護生態優先,建立綠色施工管理機制,制定綠色施工節能環保專項策劃在海上挖泥、船舶施工作業等環節杜絕一切破壞性施工。
為進一步減少對生態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施工過程中,項目團隊嚴格控制石塊的含沙量、設置圍油欄和吸油索,同時邀請第三方檢測單位對海底泥質和水質進行檢測,確保不對海洋生物生存環境造成破壞,以高要求管理為大洋鉆探船建設一個綠色的家。
此外,項目團隊采用AR技術對現場圖紙、方案、模型、技術交底,將各類資料數字、電子化,現場施工人員、管理人員可隨時掃碼查看施工內容,以此替代傳統的紙質資料、標識牌等,不僅促進工作銜接更加直觀、快捷,還能最大程度做到厲行節約、節能降耗,以精細化管理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大力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高標準、高品質與高要求,展現著中建筑港牢記建設海洋強國“藍色信念”的初心與使命。在從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征程中,中建筑港將全力發揮專業優勢,向著深藍色的海洋起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建亮 通訊員 夏懷城 鄭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