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間,隨著新三板改革效應不斷釋放,投資者規模快速擴容,市場活力不斷激發。
截至目前,新三板投資者數量已超80萬戶,日均開戶數在2萬以上,投資者參與新三板熱情逐漸提高,投資者參與率明顯上升,多數券商已提供線上開通交易權限的服務,投行部門也在調整戰略契合市場需求,新三板精選層審核工作“馬不停蹄”,被問詢企業數量“水漲船高”。
接受證券時報采訪的多位市場人士表示,此輪新三板改革為各類發展階段的企業設計了更為市場化、靈活、包容的制度安排,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自主權利,改變了市場生態,吸引了更多符合條件的投資者進入,這為保障市場流動性提供了支撐。
投資者跑步入場
改革加速,投資者捧場。
從上線實施投資者適當性分層管理、提升集合競價撮合頻次,到下調投資者單筆最小申報數量、優化大宗交易和做市商制度,新三板改革逐步推進,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截至目前,新三板合格投資者開戶數已超過83萬戶,較改革前增長約2.5倍。新進合格投資者積極參與盤中交易,隨開戶數量增長,參與交易戶數逐日提升,盤中參與交易新進投資者占盤中參與交易合格投資者總數的比例達33.28%。
同時,日均盤中參與交易投資者戶數較改革實施前提升50.77%,且保持穩步增長趨勢,其中,個人投資者增速明顯,日均盤中參與交易的個人投資者較改革實施前提升54.88%。
這和新三板改革投資者門檻下降相關,根據規定,參與新三板交易的個人投資者需要具有兩年以上證券、基金、期貨投資經歷。其中,開通權限前10日證券賬戶和資金賬戶內的資產水平日均不低于100萬元,可以投資精選層股票;不低于150萬元的,可以投資精選層和創新層股票;不低于200萬元的,可以投資全部新三板股票。
一位新入市的新三板投資者表示,他是從開戶券商處了解到新三板動態的,此前一直對新三板市場有關注,在聽了券商以制度解讀為主題的投教活動后決定入場,券商也評估了個人投資風險與產品的匹配性,現在等候精選層的動作。
在投資者加速入市的同時,公募基金也在積極申報可投資新三板的新基金。目前已有20多家基金公司在籌備可投新三板的公募基金。4月20日,博時、南方、富國、萬家、匯添富、招商等6家基金公司第一時間上報了可以投資新三板的公募基金,在產品投資范圍內增加了新三板精選層,近期陸續又有基金公司上報此類公募基金。
一位基金公司機構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多家基金公司已經參與了股轉中心的系統測試,為未來參與新三板投資做準備。目前包括私募在內的不少機構都對新三板及創業板打新感興趣。“很多機構都有投資新三板公募基金的需求,目前相關細則未定,還處于前期溝通階段。待新三板精選層打新規則出臺以及相關公募基金正式獲批,機構客戶才能參與。”
另外,還有一些基金公司正在積極籌備新三板投研團隊,搭建系統平臺,爭取早日符合上報資格。
精選層激發市場活力
改革激發了市場活力,也讓長期困擾新三板的流動性問題迎刃而解。隨著降低投資者門檻、提升集合競價撮合頻次、下調投資者單筆最小申報數量等多項舉措連續落地,二級市場交易環境不斷優化,盤中成交逐漸活躍。日均盤中成交金額較改革實施前提升129.48%,盤中、盤后日均成交金額比由改革前1:1.78上升為1:0.52,盤中成交量超過盤后成交量天數占比達87.65%,較改革實施前大幅提升68.64個百分點。
市場活躍度也在上升。集合競價股票日均盤中成交金額、有成交的股票數量分別較改革實施前提升137.71%、100.21%。有成交股票中,基礎層、創新層股票單日撮合成交次數大于1次、5次的情況占比分別達42.43%、28.38%。
另外,此輪新三板的改革重點——精選層,引發市場的期待。截至5月17日,新三板精選層已受理企業達27家,13家企業進入問詢階段。從問詢問題數量看,除了潤農節水暫未披露具體問詢函,另外12家企業合計被問詢問題共達到486個,平均每家企業被問詢40.5個,單個企業被問詢問題最多達50個,最少34個。
細致的問詢引導企業進行真實、完整和準確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幫助市場和投資人充分了解企業信息。正在備戰精選層的??衔幕麻L安庭表示,詳盡的信息披露是新三板市場發展的基礎,經過本輪改革,新三板將形成“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三個層次不斷遞進的市場結構,企業也將有更多的發展,新三板進一步適應了中小企業的發展需求,政策供給提供了更精準、更優質的服務。
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首批新三板精選層上市企業資質應相對較好,公募基金在新三板打新上也會具備一些優勢,投資新三板對基金公司而言也是新的業務機會。
這也對投行生態帶來了變化。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精選層的設立給新三板優質企業帶來了新選擇,之前企業掛牌新三板市場,成本較高,估值和融資情況不理想,改革之后,尤其是精選層的設立,和轉板制度的建立,讓企業有了發展空間,吸引了更多投行的目光。
目前已有更多的投行關注到新三板早期成長企業,以公開發行承銷商的角色來幫助企業登陸公開的資本市場。華泰聯合投行人士指出,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相比單純地服務掛牌公司做掛牌督導和定增通道,只有助力符合條件的企業盡早登陸資本市場,才能發揮投行更大的價值,這部分空間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