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保就業,上海政策工具箱再添18條金融實招。
昨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會同上海銀保監局、上海市金融工作局等6部門制定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提出18條具體舉措,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大支持力度,促進融資供求雙方有效對接,從而擴大上海地區企業融資支持覆蓋面,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18條措施,除了進一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外,最鮮明特色在于強調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同效應。“這是為了提升信貸支持的商業可持續性,讓低成本易獲得的金融服務可持續。”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主任呂進中昨日在通氣會上表示。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
運用好貨幣政策工具,鼓勵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是此次《指導意見》的主要方向。
《指導意見》要求,加大中小微信貸支持力度,實現“增量、降價、提質、擴面”,力爭上海普惠小微貸款2020年新增額超千億元。
“今年新增額超千億元,是上海歷史最高點,去年也就900多億元。”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調查統計研究部貨幣信貸處處長葉芳說。
就上述目標,《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對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到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提升政策覆蓋面。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按規定給予地方法人銀行延期貸款本金1%的激勵,并按規定通過無息再貸款購買地方法人銀行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貸款。
為推動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指導意見》鼓勵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上海農商銀行按照風險自擔原則,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優惠貸款,貸款利率參照同期LPR至少減25個基點,其他在滬銀行可參照執行。
《指導意見》還鼓勵金融機構設立續貸服務中心,力爭2020年小微企業續貸比例高于上年。
為提高商業銀行敢貸、愿貸的積極性,《指導意見》還在監管考核機制上進行了優化。比如,《指導意見》提出,國有大行上海市分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不低于40%;各金融機構普惠金融在分支行綜合績效考核權重不低于10%;有條件的中小銀行比照全國性商業銀行,內部轉移定價優惠力度不低于50個基點;進一步放寬普惠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支持金融機構在內部資源配置、績效考評、風險評估、盡職免責、金融科技等政策安排上向小微企業傾斜。
特別是,《指導意見》提出,上海市管國有企業因承擔國家和本市重點任務,對法定代表人任職經營業績考核目標完成影響較大的,可在任期考核時適當調整考核目標或視為完成。“這也是形成了一種政策合力,多方面推動對普惠金融加大支持力度。”葉芳說。
強調發揮財政金融協同效應
此次上海出臺“金融18條”,特別強調了要發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同效應。
《指導意見》從設立紓困專項貸款、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加大小微信貸獎補力度三方面著手,深化政銀擔合作,提升信貸支持的商業可持續性。
這首先體現在,設立首期120億元紓困專項貸款。對專項貸款中需擔保增信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應保盡保,給予全覆蓋支持。貸款本金的風險責任,原則上銀行承擔比例不低于15%,市融資擔保基金承擔比例不高于85%,專項貸款擔保代償率可以達到5%。
上海市財政局金融處處長王韜解釋,目前上海市擔保代償率在3%。提高到5%之后——也就是將容忍度提高——對一些原本處在邊界線的重點企業來說,“緊”一點可能拿不到貸款,“松”一點就有可能拿到。
其次是深化政銀擔保合作,力爭2020年新增融資擔保規模達到300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不少于90%。上海各區國有控股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應擴大擔保覆蓋面考核機制,提高代償容忍度,放寬盈利考核要求,建立風險補償機制。
三是加大小微信貸獎補力度,將獎補范圍從單戶授信500萬元以下貸款擴大到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增設信用貸款考核指標,引導銀行提高信用貸款占比。將外貿、科創和文化旅游、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相關企業貸款不良率補償下限由1.5%下調至1.2%。
小微信貸獎補制度,目前已經進行到第三輪。“在新的形勢下將獎懲范圍擴大,同時將補償區間下限給予放寬,給銀行多留出0.3%的空間,都是為了推動銀行對重點行業加大投入。”王韜說。(⊙記者 魏倩 ○編輯 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