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銀行機構違規涉企收費問題有所減少,對企業減負清費的成效顯現。然而,部分銀行及分支機構在提供融資過程中,仍存在強制搭售保險產品、超公示標準收取市場調節價費用、未提供服務而收費等行為。
記者昨日(8日)獲悉,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近期發布《關于銀行違規涉企收費案例的通報》(下稱《通報》),曝光了5家銀行的6個違規涉企收費案例。
捆綁搭售產品 違規超標收費
《通報》披露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強制搭售保險產品、中國農業銀行不合理收取市場調節價費用、浦東發展銀行未提供實質性服務而收取費用、大連銀行收取費用與提供服務不符、北京農商銀行超公示標準收取手續費的有關情況。
在強制搭售保險產品的案例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貴州省湄潭縣支行向某公司發放貸款合計2億元。湄潭縣支行要求借款人出具了購買由本行代理保險的承諾書,作為貸款發放條件。借款人購買湄潭縣支行代理的華安財產保險公司遵義支公司的保險產品,保費合計4.5萬元,湄潭縣支行收取代理手續費1.1萬元。
價格標準為1萬元的服務套餐,銀行卻超標多收51萬元。《通報》信息顯示,中國農業銀行福建省石獅市支行與某公司簽訂某套餐服務協議,約定服務期限為一年,套餐價格為52萬元/年,并向客戶收取該筆費用。但根據服務價格表,該套餐價格標準為1萬元/年。石獅市支行超定價標準多收取51萬元費用。
持續規范銀行服務收費 企業可正當維權
“《通報》點名的都是比較典型的違規涉企收費案例,比如借貸搭售、超標準收費等。”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銀保監會稱,上述案例中,相關銀行違反了《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等規定。
“在存貸款業務之外,銀行對客戶服務收費,成為銀行越來越重要的收入來源。銀行對客戶違規收費名目繁多,由來已久。”北京威諾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兆全律師對記者表示,監管部門也多次整頓,銀保監會專門出臺銀行收費管理辦法,每年對違規收費行為作出行政處罰,但違規收費仍然是企業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
董希淼認為,銀行機構違規涉企收費問題屢禁不止的原因,一方面是銀行希望增加中間收入,以此改善盈利結構,因此存在銀行降低利率、減少利息收入,以服務費等中間收入的形式補上這部分收入的現象。
另一方面,一些違規涉企收費問題涉及中小微企業,這類企業自身信貸風險相對較大,銀行有通過收費變相進行風險補償的傾向,這也是銀行違規涉企收費屢禁不止最根本的原因。
董希淼建議盡快完善對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分擔補償機制。
楊兆全認為,要減少銀行違規收費問題,首先,要加大打擊力度,遏制銀行違規收費的沖動;其次,作為企業要熟悉銀行管理法規,掌握銀行收費標準,對違規收費行為勇于維權。
下一步,銀保監會將持續規范銀行服務收費,嚴肅治理各類亂收費、推高企業融資綜合成本的行為。(記者 張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