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市場多重利好密集釋放。近日,監管部門發文降低消費金融公司撥備覆蓋率、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被認為是促進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重磅信號。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批籌進程明顯加快,年內目前已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達近四年來批籌高峰,且仍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10余家銀行候場排隊。在融資支持方面,今年持牌消金公司通過發行ABS、金融債方式融資近200億元,獲批數量及額度遠超去年同期。
業內認為,伴隨政策回暖和更多機構的加入,消費金融行業將迎來更激烈的競爭,在資金或者渠道上有優勢的持牌機構有望獲得更大市場空間。從消費金融市場結構來看,未來一兩年個人貸款結構上仍有較大優化空間,這也將為消費金融公司帶來差異化的發展機會。多機構表示,將在差異化、精細化的線上產品和服務方面尋求新突破。
消費金融獲政策力挺
作為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助推器,消費金融市場迎來重磅政策“禮包”。
銀保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消費金融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被業內認為是促進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明確信號。通知提出,允許相關機構的撥備覆蓋率可降低至130%,促進消費金融、汽車金融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在擴展融資渠道和增加資本充足手段方面,消費金融和汽車金融公司可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盤活存量信貸,符合條件的相關機構可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二級資本債券。
此外,自今年8月最高法修改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以來,關于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等是否受限4倍LPR,業內一直存在爭議。記者采訪發現,民間借貸新規發布后,雖然有部分地方法院判決消費金融公司需按照4倍LPR來執行,但與中銀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公司相關的金融借貸合同糾紛案例大多還是以24%的利率上限作為判決依據。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居民消費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