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深圳打造全球標桿城市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總體規劃》),明確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和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城市性質。同時,《總體規劃》也確定了深圳的核心功能定位,即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10月10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詳細介紹了《總體規劃》的相關情況。《總體規劃》提出,構建“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推動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布局差異化發展的12個城市功能中心和12個城市功能節點,推動全域平衡發展、空間網絡聯系、資源要素高效流動。
《總體規劃》提出深圳各階段的目標愿景為: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園,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陸海統籌 全面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一級巡視員產耀東介紹,今年9月26日,《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復,這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第四個城市總規,也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后深圳首部總體規劃。《總體規劃》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相統一,首次實現陸海全域覆蓋,涵蓋了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全面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是深圳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涵蓋九個方面,分別為:加強區域協同,發揮灣區核心引擎功能;堅持底線思維,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加強陸海統籌,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樹立民生幸福標桿;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美深圳建設;強化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構建通達韌性城市;塑造特色風貌,彰顯現代城市魅力;注重規劃實施,提升空間治理水平。
產耀東說,《總體規劃》堅持底線思維,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持續優化“多中心、組團式、生態型”的城市空間結構,促進都市核心區擴容提質,布局差異化發展的12個城市功能中心和12個城市功能節點,形成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總體規劃》的又一重要內容。深圳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進“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及市級新興產業片區等,深圳將形成“1+7+N”全域創新空間格局。
《總體規劃》聚焦“民生七有”,優化公平高質量的教育設施空間、全民共享的文化體育空間、優質均衡的醫療衛生設施空間、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福利設施空間、舒適宜居的居住生活空間,構建全民、全齡友好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此外,還要構建全域公園體系,2035年,建成各類公園1500個以上,實現居民5分鐘可達綠色開敞空間。以“一脊一帶二十廊”為魅力生態骨架,強化“山、海、城”交織共融特色。
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 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朱國鳴說,《廣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提出,要構建全省“一核兩極多支點”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強化珠三角核心引領帶動作用,特別是要發揮深圳作為雙核心之一的核心引擎作用。《總體規劃》從四個方面強化深圳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包括:加強深港澳緊密合作,推動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加快建設深圳都市圈,高標準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
朱國鳴介紹,《總體規劃》提出全方位拓展和深化深港澳在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民生服務等多領域務實合作,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加強與香港深度合作,對接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優化深港雙城空間格局,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強化深圳與廣州雙城聯動,協同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深圳——廣州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合力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功能。促進與珠江口西岸城市融合互動,利用跨珠江口通道規劃建設契機打造東西兩岸融合的“橋頭堡”戰略合作節點,加強與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聯動發展,創新產業協作模式。
城市空間格局“一核”擴容提質 “多心”強化支撐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爾劍介紹,2035版《總體規劃》在上一版總體規劃提出的福田-羅湖中心、南山-前海中心基礎上,將寶安區(新安、西鄉街道)、龍華區(民治、龍華街道)、龍崗區(坂田、布吉、吉華、南灣街道)部分街道及前海擴區后的范圍整體納入,形成都市核心區,承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商貿、科技創新、文化教育、國際交往等核心引擎功能。
《總體規劃》在推動各中心差異化發展的同時,注重新增長極培育并與周邊城市充分聯動,構建12個城市功能中心和12個城市功能節點,形成布局均衡、分工協作、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空間格局。城市功能中心包括都市核心區內福田、羅湖、南山、前海4個綜合性服務中心,著力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能力。在都市核心區外打造鹽田、龍崗、龍華等8個城市功能中心,增強面向東部優勢腹地、北部相鄰城市和珠江西岸潛力地區的服務能力。依托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科技創新平臺,打造西麗、蛇口、民治、坂田等12個城市功能節點,承擔區內商業、文化、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全域平衡發展。(阮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