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我國已到能夠且應該出現頂級科技期刊階段
“很可惜,作為科技期刊出版大國,我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個類似《自然》和《科學》那樣的國際頂級期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國內期刊與國際頂級期刊的差距主要是在影響力上。
中國何時才能有自己的《自然》和《科學》?全國兩會期間,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多位全國政協委員。
作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秘書長,如何建設國際一流科技期刊也是劉筱敏委員過去20多年一直研究的課題。
劉筱敏認為,《自然》和《科學》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匯聚了全球優秀的科研成果,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引領了科學發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品牌。與之相比,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化水平較弱,表現在對國際成果的吸附能力不強、國際傳播渠道不強、數字出版能力有待提高等。
“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應具有匯聚全球優秀資源、服務全球學術交流的能力。”劉筱敏告訴記者,要做到這一點,集約化生產、集群化聚集、集團化發展是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期刊出版分散,單體規模小,平均一個出版單位出版1.7種期刊。而國際知名出版機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等集團旗下期刊數分別有3000種左右。
“國際一流期刊,無一例外都依托于自建或加盟的集團服務平臺,其中完整的出版流程、清晰的版權規則、一定規模的期刊數量、深度的知識服務是保持一流期刊生命力的基本條件。”劉筱敏說。
劉筱敏建議,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不僅要提高數字出版能力,更要為國家創新能力提供知識創造、匯聚與傳播的環境,提升期刊服務全球學術交流的能力,讓期刊回歸服務、引領科學發展的本質功能,引導出版機構集團化發展并到海外布局,參與國際競爭。
集團化、數字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是同方股份董事長韓泳江委員給出的打造國際頂級期刊的建議。“應加強政策引導,做大做優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打造一流學術資源信息平臺,實現數字化和整合傳播,以市場化運作增強國際影響力。”他說。
“對新興學科和產業,特別是前沿交叉學科,在期刊的設立和建設上給予政策支持。”韓泳江說。
此外,韓泳江還建議改革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評價體制機制,“不能過度依賴SCI、唯影響因子等指標”。
“頂級期刊背后一定有頂級的科學研究、頂級的研究成果和頂級的人才團隊支撐。從我國現在的科技發展情況來看,我們到了能夠出現且應該出現頂級期刊的階段。”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方向委員表示。
“要改革現有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讓頂級科學研究以及科研成果愿意投在國內科技期刊上。”方向建議,一流國際科技期刊建設要重視差異化發展,同時還要支持并大力發展英文期刊。
國際一流科技期刊,離不開國際一流學者發表的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吳宏偉也提出,一定要重視英文期刊建設,并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全鏈條參與我國頂級期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