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財立方 記者 賈永標 上海報道】7月7日,大河財立方記者從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獲悉,《2022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正式發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是反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水平的重要指標,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制。
報告顯示,中美兩國引領、呈梯次分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總格局保持不變。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成效顯著,人工智能創新指數近三年一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在人才、教育、專利產出等方面均有所進步,但基礎資源建設水平仍有待提高。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在會上指出,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不斷取得技術突破,將成為智能產業的根技術和智能經濟的基礎設施。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為主線,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取得新成效。上海是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希望各方以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為平臺,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健康發展,攜手開啟智能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資料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最高獎項,2023SAIL獎(卓越人工智能引領者獎)頒發給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三維超臨界機翼流體仿真重器“東方·翼風”,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華為云天籌AI求解器,高通無線通信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第二代驍龍8移動平臺的人工智能引擎,晶泰智藥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晶泰科技智能化自動化藥物研發平臺,張云蔚論文《機器學習結合阻抗譜技術預測鋰電池老化》。
中美兩國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總格局保持不變
報告顯示,按照2022年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得分排名,可將46個參評國家分為四大梯隊。第一梯隊國家得分為50分以上,只有美國和中國進入。第二梯隊國家得分為35~50分,包含英國、德國、新加坡等11個國家。第三梯隊國家得分為20~35分,包括丹麥、芬蘭等12個國家。第四梯隊國家得分為20分以下,包括捷克、巴西等21個國家。
美國的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已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國連續三年保持全球第二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由于國際化指標的加入,中國與美國的分差有所拉大。其他梯隊中有一些國家進步明顯,比如瑞典、荷蘭首次進入第二梯隊,印度、波蘭等首次進入第三梯隊。從近三年的總排名變化情況看,在排名靠前的國家中,除了中美保持領先之外,其他國家之間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成效顯著,基礎資源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相比2021年,中國有10個三級指標2022年名次有所上升,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專利產出、創新制度等方面。優勢指標數量也不斷增長,從2021年的15個增加到2022年的18個。但整體發展水平與美國還存在一定差距。
其中,5個一級指標中,美國均位居第一,中國卻未有排名第一的指標;11個二級指標中,中國有9個指標落后美國;33個三級指標中,中國有24個指標表現不如美國。此外,相較于自身快速增長的創新產出而言,其創新投入規模和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公共數據的質量和開放度不高,相關指標排名靠后,信息化基礎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在移動蜂窩電話訂閱率、互聯網使用率、固定寬帶訂閱率等指標上均排在參評國家中等位置。
全球人工智能處于加速發展期
報告顯示,近幾年的指數評價結果表明,當前全球人工智能正加速發展,呈現出幾點明顯趨勢。
一是戰略部署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得到重視。在人工智能創新制度方面,報告重點考察了各國人工智能政策規劃的完備性以及對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視程度兩個方面。相比2021年,無論是人工智能創新制度一級指標,還是政策規劃和治理兩個二級指標,2022年幾乎所有參評國家的分數都有所增加。其中,英國、新加坡、美國、中國、澳大利亞五個國家的政策規劃得分提高最多,英國、新加坡、法國、澳大利亞、日本五個國家的治理得分提高最多。
二是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從數據中心數量看,近三年參評國家托管型數據中心總量持續增長,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國家相比2020年增長了10%以上。從超算數量看,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大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全球超算500強排行榜爭奪激烈,中國在超算上的優勢有所減弱。2020—2022年,中國進入全球500強的超算數量逐年減少,占全球比重從2020年的45%下降到2022年的35%。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進入全球500強的超算數量持續增加。
三是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加快。2022年,參評國家的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和人工智能從業人口總數繼續增長,且增幅均有所擴大。人工智能企業總數同比增長25%,高于2021年的18%;人工智能從業人口總數同比增長53%,顯著高于2021年的10%。
四是人工智能加速賦能科學研究。人工智能論文的學科主題分布較為廣泛,除電子、通信、計算機科學等信息技術主題外,也涉及環境科學、地理科學、材料科學等基礎學科主題。2020—2022年,涉及環境科學、地理科學、材料科學等基礎學科主題的人工智能論文數量不斷增長,占人工智能論文總量的比重從2020年的5%上升到2022年的10%。
責編:劉安琪 | 審校:李金雨 | 審核:李震 | 監制:萬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