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一年多的緊張建設,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通試運營,作為嶄新的文物之家,新館的一磚一瓦都透露著濃厚的古蜀文化氣息,也展示著現代博物館的科技力量和智慧水平。為了深入解讀新館的建設奧秘,記者實地探訪了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與項目建設者們一同開啟了一場“探秘”和“解秘”之旅。
【資料圖】
為了滿足“融合消隱”的設計原則,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屋頂采用斜坡覆土形態, 綠植種植面積約2.7萬平米, 從空中俯瞰,整個新館與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建筑消隱融于環境的設計初衷。同時,除了觀賞性,這個獨特的屋面,也實現了 科技和綠色的同頻共振 。
智慧高效——
38米大跨度傾斜屋面網架提升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綠油油的一片,但實際上,在種植綠植之前,還涉及到一系列技術攻關,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屋面網架提升。”據項目施工方中建八局項目現場負責人李文博介紹,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整個屋面采用的是網架+鋼筋桁架樓承板結構,種上綠植以后,就達到了現在這個效果。
據悉,為了實現斜坡造型,新館屋面網架與水平面的最大夾角達到了4.53度,最大高差將近10米,網架投影面積約1.4萬平方米,涉及桿件約1.4萬件、焊接空心球3600余個,最大跨度38米,屬于大跨度傾斜網架。過程中,項目采用了 大跨度傾斜網架空間數字化偏轉提升技術 ,對提升器行程進行了數字化預編程,并增加偏轉提升的穩定拉索,使得空間偏轉的網架可在平面進行單元散拼,解決了傾斜網架空間數字化偏轉提升的施工控制難題,并且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 屋蓋鋼結構圖紙
▲ 屋頂實景
綠色低碳——
2.7萬平米模塊化種植屋面
除了設計上的新穎美觀,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屋面也是一次成功的綠色低碳施工實踐。 據介紹,新館的屋頂面積約2.7萬平方米,采用模塊化種植土,整個屋頂綠化構造整個屋頂綠化構造包括了結構層、保溫層、蓄水層、輕質土、植被層等15個部分。
“考慮到斜屋面種植特點,我們將植物纖維、有機化合物和營養物質通過微波加熱及機械壓縮形成固化土基質,用于屋面種植,變廢為寶。”李文博告訴記者,這種基質土層飽水荷載小于45公斤每平方米,可以有效降低屋面覆土荷載,實現了建筑材料從原材、生產到使用全過程的低碳化,也降低了傾斜屋面運營養護土壤營養流失。
▲ 偏轉提升模擬圖
據悉,該屋面設計為不上人屋面,未來,新館將持續踐行綠色高效建造理念,確保種植屋面碳中和的理念在項目實際落地。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黃娟娟 陳智宇 記者 袁弘 責任編輯 何齊鐵 供圖 中建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