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增資獲批不足一年,渤海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渤海財險”)再次拋出補血計劃,近期于天津產權交易所掛牌了一則增資項目,計劃出讓不超過51.55%股權,募資0-21億元。
公開引戰背后,渤海財險已經出現了持續5個季度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情況,而此次募資的用途,主要也是對償付能力的補充和對投資、非車險領域發展的支持。
渤海財險公開引戰投
5月9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渤海財險近期于天津產權交易所掛牌了一則增資項目。擬新增注冊資本0-21億元,擬募集資金對應持股比例不超過51.55%。
對于募集資金的用途,渤海財險表示,募資主要用于公司償付能力的補充以及對投資、非車險領域發展的支持。
實際上,對于引入戰略投資者,渤海財險此前也曾提及,該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公司在推進引戰增資工作,配合意向投資者做好盡職調查,協調意向投資者與股東單位的溝通。
目前渤海財險共有6家股東,除了澳大利亞保險集團,其余股東多為天津市本地企業,渤海財險第一大股東是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持股40.62%。本次增資完成后,渤海財險原股東合計持股比例不低于48.45%。
根據監管要求,新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總股權比例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此次渤海財險的戰略投資,將至少引入2位新股東。
連續5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C
渤海財險公開引戰背后,是長時間的償付能力不達標。根據監管要求,償付能力達標的保險公司需要同時滿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不低于100%和風險綜合評級不低于B級3項要求。
而渤海財險2022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最新一期風險綜合評級為C。實際上,自2020年四季度至今,渤海財險的風險綜合評級持續為C,屬于償付能力不達標。即使該公司在2021年6月獲批增資3.48億元,資本金從16.25億元變更為19.73億元,也未能使風險綜合評級達到要求。
此外,根據監管要求,銀保監會和派出機構會對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小于120%、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小于60%的公司進行重點核查。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該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112.38%。照此來看,渤海財險將被重點核查。
業內人士表示,渤海財險償付能力逼近監管紅線、風險綜合評級不達標,所以需要引入新的投資人“補血”。
當前,行業內多家保險公司或其股東掛牌了戰略投資項目和股權轉讓項目,但宣布找到投資方的并不多。對于戰略投資結果的不確定性,北京聯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云表示,提高償付能力的途徑還有調整業務結構、再保險等。如果引戰增資不成,還可以縮減業務成本或通過再保險的方式提高償付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對于提升償付能力,渤海財險除了進行增資引戰等外援性資本補充工作,也在業務發展過程中調整業務結構、降低經營成本。
根據渤海財險2022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為提升償付能力,該公司在2022年考核中突出業務結構優化和對非車險考核,突出“虧損機構一票否決制”,突出對新單經營成本的考核,并推進虧損機構治理,堅決裁撤虧損機構,有針對性
調整費用政策及核保政策,清單級別篩查虧損客戶,加速出清虧損業務。同時,在風險化解方面,渤海財險推進了違約非標投資資產風險化解工作。
同時,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Ⅱ)》帶來的償付能力下滑,渤海財險申請了過渡期政策。
北京商報記者就渤海財險引戰增資及業務發展相關問題,向渤海財險發函采訪,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轉道發展非車險業務
官網信息顯示,渤海財險2005年開業,是首家總部設在天津市的全國性財產保險公司,但成立已有17年的渤海財險并未實現穩定盈利。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16-2021年五年時間里,渤海財險僅在2020年實現0.07億元的盈利,其余年份均為虧損狀態。2021年渤海財險虧損3.5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渤海財險盈利不穩定,或是受車險業務拖累。年報顯示,車險一直是渤海財險的第一大險種,但2016-2021年五年時間里,渤海財險的車險業務并未實現承保盈利。
近些年,渤海財險也在“轉向”,將發展重點轉移至非車險業務。在2019年度年中工作會議上,渤海財險提出“加強償付能力管理”“推進車險有質量增長”“加快推進非車險專業化特色化發展”。該公司在2022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再次表示,公司持續優化業務結構,非車業務占比不斷提升,車險堅持品質為先,主動降速。
實際上,隨著車險業務盈利難度加大,加速布局非車險業務是財險公司的共同選擇。對于渤海財險及其他財險公司布局非車險業務的情況,楊澤云分析表示,行業面臨車險保費增速下降的事實,一方面,是源于車險改革,使車險的保費收入下降;另一方面,機動車的產銷量增速下降,讓車險的保單增速趨緩。與之相對的是,我國的非車險業務有不斷加快的增速和較大的發展空間,財險公司將發展戰略調整到非車險既是趨勢所向,也是未來快速發展的基礎。
楊澤云進一步分析指出,我國的財產險業務規模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從國際視角來看,2021年我國財產險保險深度為1.2%,同期美國的保險深度為3.4%,約為美國的三分之一。
不過,雖然非車險市場發展潛力大,但背后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楊澤云提示,非車險雖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也需注意其風險管理。不同的保險業務,面臨著不同的風險。前有頭部保險公司經營信用保證保險業務導致數十億元的案例,也有近年快速發展的意健險賠付率過高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