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是一種化學元素,它和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一樣是人體必須的營養元素。碘對人體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過甲狀腺激素來實現的,胎兒或嬰幼兒的腦發育離不開甲狀腺激素,腦發育關鍵時期必須依賴甲狀腺激素,缺乏甲狀腺激素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腦發育落后,出生后會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殘障,而且這種殘障基本上是不可逆的,故而碘有“智力元素”之稱。
人體內的碘每天都在代謝,但是我們自身并不能生成碘,在碘攝入停止的情況下,體內儲備的碘僅夠維持2~3個月。人體所需的碘必須從體外補給,其中以膳食和飲用水為主要的碘來源。
長期碘攝入不足或缺乏時可引起碘缺乏病(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機體碘營養不良所表現的一組疾病和危害的總稱,它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克汀病和亞臨床克汀病、胎兒流產、早產和先天畸形性等。)。缺碘對人體的損害程度與缺碘的嚴重程度、缺碘發生的時期、個體對缺碘的反應性三方面因素有關。缺碘的程度不同,對人體的危害不同。即使是輕度缺碘也會引起地方性甲狀腺腫,缺碘越嚴重,地方性甲狀腺腫發病率越高。當缺碘至一定程度時,就會導致亞臨床克汀病、克汀病的發生,嚴重影響兒童智力發育和體格發育。
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缺碘的影響。一方面,因為女性的生理特點不同于男性,另一方面,女性對碘的需求量大于男性。因此,處于同樣缺碘環境,女性的甲狀腺腫大率要高于男性。兒童和青春期少年因生長發育較快,對碘的生理需要量大,特別是青春期的女孩表現得更突出,一旦缺碘,她們是最容易出現甲狀腺腫的人群。妊娠期碘的需求量增加,如果碘攝入不足,不僅妊娠婦女本身可能出現甲狀腺腫和甲狀腺功能減退,而且其胎兒受碘缺乏威脅的可能性也顯著增加。
人類生存的外環境中,陸地淡水的碘含量波動較大,主要取決于流經地區巖石、土壤中的碘含量,通常是山區低于平原,平原低于沿海。海水是自然界碘含量最豐富的地方,而且含量較穩定,是大自然中的碘庫。生物體內的碘含量由于經過一次或多次的富集作用,碘含量一般大于無機物,而動物體內的碘含量又常高于植物,其中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如海藻類和海魚類碘含量較高。
云南省外環境普遍缺碘,而這種自然存在的碘缺乏幾乎是不可改變的,雖然自然界中存在碘循環,即通過海水蒸發,使得一部分碘進入空氣,繼而又以雨水的形式降落至陸地上,對土壤中的碘進行補充,但是這種碘量的補充,量極少而且過程極為緩慢。據估計,通過碘循環將新土壤中的碘量靠降水補充到原來熟土壤的水平,需要歷經1~2萬年的時間,因此,我省外環境的碘缺乏將長期存在。
自1995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全民食鹽加碘”政策以來,碘缺乏病人越來越少,人也變得比以前聰明了,全國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因此要保證足量的碘攝入,預防碘缺乏病,持續消除碘缺乏危害就要長期堅持食用合格碘鹽。
供稿單位: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編輯|徐省章??? ?
審核|段? ?婧
終審|顧英琦
郵箱|yn12320@126.com
電話|(0871)12320
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之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