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由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我們熟悉的“三高”,也是健康的三大殺手。但當我們還在和三高斗爭的同時,第四高已悄悄來襲——它就是高尿酸!
(資料圖片)
尿酸是“垃圾”
尿酸是人體的代謝“垃圾”!人體內有一個容納尿酸的“漏斗”。一旦“漏斗”中的尿酸過多,或“漏斗”出現問題,尿酸就會被帶到血液中,這就是高尿酸。
沉在哪里、哪里痛!血液中尿酸值超過420,就會在許多器官組織中沉積,引發各種疾病。
1.沉積在關節
引發痛風性關節炎。50%以上的痛風性關節炎發生在大腳趾,反復發作后,也可能出現在足部、踝部、膝關節等其他關節。
4
2.沉積在尿路
引起尿路結石或引發痛風性腎病,嚴重時可能出現腎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3.加重心血管疾病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癥患者急性心梗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6%。
4.加重糖尿病等代謝病
高尿酸血癥患者中20%~50%的人患有糖尿病。
高尿酸——吃出來的病
高尿酸血癥是“富貴病”的一種,算得上是吃出來的病。動物內臟、海鮮、蘑菇、豆子等食物富含嘌呤,雖然都是營養豐富的好東西,但吃得過多了會引起尿酸增高。
1.必須少吃這些:
飲酒:酒中含有乳酸,乳酸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體內尿酸升高。
火鍋:涮一次火鍋比一頓正餐攝入的嘌呤高10倍,甚至數十倍。
海鮮:嘌呤高的海鮮包括鳳尾魚、沙丁魚、帶魚、鯡魚、鯖魚、牡蠣、蛤蝲、干貝等。
內臟:動物內臟的嘌呤比海鮮更多;每月最多吃一兩次,每次不超過100克。
高湯:高湯內脂肪、嘌呤都高,且為酸性,不利于尿酸的排出。
2.必須多吃這些:
多喝水:每天保證適當的飲水量,最好是白開水,淡茶水也可以,能促進排尿,幫助尿酸排出。
每天750克新鮮蔬菜:蔬菜中含有大量鉀、鈣、鎂等元素,每天吃750克蔬菜,有利于提高尿液堿性,促進尿酸排出。
中輕度運動,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可減少體內脂肪堆積,改善人體代謝功能,利于尿酸的排泄。但劇烈運動可導致尿酸升高,可選擇健走、慢跑等中等強度運動。
降尿酸妙方
夏天用新鮮的玉米須和玉米苞葉煮水后飲用,增加體內堿儲量,有助于降低尿酸,效果特別好。如果你尿酸高,可以試一下。
除了玉米須煮水,還有這2個降尿酸的飲食方也可以試一下:
? 木瓜車前薏米飲:急降尿酸
組方?:木瓜30克,干車前草30克,薏苡仁20克
做法?:煎煮20分鐘,去渣后即可當茶飲。剛開始飲用最好是堅持一周,每天3次效果更佳,后期可根據個人具體治療情況飲用。
功效?:此方口感有木瓜的清香,既好喝又可降尿酸,可以說是痛風者的福音。
? 絲瓜茶湯:輔助治療痛風
組方?:絲瓜150克、綠茶5克、蔥1根、鹽適量。
做法?:絲瓜去皮,切成1厘米厚的薄片;蔥洗凈,切段備用;鍋中放入適量水,先放入絲瓜、蔥及鹽,待絲瓜煮軟后,放入綠茶浸泡入味即可。
功效?: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通絡、利尿的功效,對痛風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只能輔助治療,不能代替藥物。
提醒?:絲瓜茶湯不宜空腹飲用,貧血患者及經期女性慎飲。
按摩5大穴位
強腎排尿酸
1.太溪穴
太溪穴,是匯聚腎經元氣的“長江”。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所以古人稱太溪穴為“回陽九穴之一”,認為它具有極高的回陽救逆之功。按摩時不必拘泥于方法,每次5分鐘左右便可。
2.氣海穴
氣海穴被稱為人體的“元氣之海”,是人體內陽氣蒸發陰液,使陰液化生,滋潤全身的關鍵場所。
古代醫家認為,經常按摩或艾灸氣海穴,可以使心火下降至腎內,腎水上升至心肺,其效果就如同使太陽升起,照耀江海一般。
按摩此穴的方法:用大拇指點按此穴,當感到此穴處有酸脹感或有氣在此穴中上下行走的感覺時,再繼續揉按10分鐘即可,可每日按摩此穴一次。
3.涌泉穴
涌泉穴,補腎固元的“長壽穴”。《黃帝內經》上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經常按摩涌泉穴,可激發腎氣,疏通腎經的經絡,調和腎臟的氣血,調整和改善腎臟的功能,使人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行走有力。
將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天揉100次為宜。
4.命門穴
命門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指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此穴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原,三焦之基,一般視為生命的門戶,精液蒸發的處所,可以改善腎氣不足、精力衰退的情況,有固本培元的功效。
5.關元穴
關元穴,封藏一身真元之處。關元是男科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補腎壯陽、補虛益損等作用。
要找到關元也很簡單,在人體正中線上,從肚臍向下量出四指寬的距離,就是關元穴。
按摩時,首先以關元為圓心,左或右手掌做逆時針及順時針方向摩動3-5分鐘。然后,隨呼吸按壓關元穴3分鐘即可。
特約審稿:湯小虎
博士,云南省中醫醫院風濕病中心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入選云南省“萬人計劃”名醫專項。
擅長:痛風、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干燥綜合征。
掃碼咨詢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脈脈養生,由云南中醫編校推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丨馬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