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于用戶名為“中歐葛蘭”發布的社交平臺內容在網上流傳,其中提到醫藥“行業邏輯不在了”相關觀點,引發投資者關注。針對網傳消息,中歐基金表示其為不實觀點,且保留追究相關賬號的法律責任權利。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網傳內容被辟謠并非葛蘭觀點,但也有觀點指出,醫藥行業的集中采購等政策確會擾動投資者信心。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醫藥板塊的長期發展前景沒有發生變化,政策層面向好,負面沖擊也已經到了階段性尾聲。
明星基金經理葛蘭遭仿冒
近日,一張顯示用戶名為“中歐葛蘭”發布的觀點在網上流傳,引發投資者關注。據網傳圖片內容顯示,“中歐葛蘭”表示,“行業邏輯不在了。以前是暴利,現在是集采(即集中采購),先是藥品集采,后來是器械集采,現在是牙科類集采,今后全部都會集采。所以邏輯沒有了。不能用以前的估值來評現在了”。
針對上述網傳內容的真實性,北京商報記者發文采訪中歐基金。中歐基金回應表示,近日有社交賬號假冒公司基金經理葛蘭并發表不實觀點,中歐基金已對相關賬號采取投訴舉報處理,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并提醒投資者謹防上當受騙。
據了解,葛蘭對于醫藥行業的最新觀點為二季報公布內容。其中,葛蘭在中歐醫療健康混合的二季報中提到,創新相關的市場還遠未觸及國內市場的天花板,海外市場也在逐步蓄力中。伴隨我國居民人均收入及認知水平快速提升,醫療服務以及消費性醫療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且未得到充分滿足,未來空間依然巨大。整體而言,依然看好醫藥生物板塊的中長期投資機會,但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避免。
有業內人士直言,醫藥行業的集中采購等政策確會擾動投資者信心。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醫藥行業受到集采等政策因素影響,投資邏輯發生了較大變化,醫藥醫療行業過去產業化、商業化痕跡明顯,未來部分領域可能逐漸提升社會公益屬性,盈利前景與商業模式可能會有一定變化。從醫藥行業主題基金來看,對接核心市場指數的指數基金政策風險會相對減少。
嘉實基金大健康研究總監郝淼也提到,投資者對醫藥行業的擔心較多來自于政策端,如醫保控費、集中采購等政策擾動,因此投資者擔心會對醫藥板塊的盈利能力造成一定沖擊。但郝淼認為,“經過近幾年醫改等政策的密集出臺,大的政策框架已經搭建得差不多了,投資者的預期也比較充分了,之后再有超出預期的負面沖擊政策概率較小,政策的預期層面也到了一個底部,有可能會出現緩和情況”。
醫藥行業長期投資機會凸顯
事實上,在年內市場波動不斷的背景下,2022年以來,醫藥行業主題基金的表現也未盡如人意。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1日,當前共有155只醫藥行業基金(份額分開計算,下同),剔除年內成立的新品,有129只產品的年內業績數據可統計。
當前,除廣發全球醫療保健(QDII)A(人民幣)的年內收益率為正(QDII數據截至8月18日),為0.84%外,其余128只產品的年內收益率均告負,其中更有前海開源醫療健康靈活配置混合A/C份額、易方達全球醫藥行業混合發起式(QDII)美元份額、鵬華中證港股通醫藥衛生綜合ETF共計4只產品的年內收益率跌超30%。
盡管醫藥行業主題基金年內表現欠缺,但部分業內人士表示仍看好醫藥行業的長期投資機會。匯添富創新醫藥混合基金經理鄭磊表示,新冠疫情期間,醫藥行業基本面和業績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伴隨疫情進入新常態,醫藥板塊的表現相對平緩。不過,這背后也孕育著機會,從歷史上看,機構低配之際,長期投資機會也可能會凸顯。整體來看,醫藥政策逐漸向好,而且出現了一些結構性改善的機構。下一階段的政策重心,會從過去對藥品和耗材價格的梳理,逐漸轉移到對醫療服務的重新梳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信號,未來醫療服務或將迎來價格上的調整。
郝淼也認為,醫藥板塊估值處于歷史低位,長期的發展前景沒有發生變化,政策層面向好,負面的沖擊已經到了階段性尾聲,醫藥板塊會進入長期較好的、具有投資價值的區間。“我認為醫藥行業總是有機會的,它更多的是體現出一個行業的結構性變化。我們要沿著整個臨床需求的方向,包括整個國家醫改的導向去尋找重點投資方向和標的,尤其是符合政策鼓勵支持的、臨床療效確切的、符合藥物經濟學、符合性價比等這樣一個方向的細分領域和標的。因此,我們更看好創新藥、創新醫療器械等方向,這幾個方向也是典型的高增長賽道。此外,研發外包這塊,受益于醫藥研發的持續加速,也能看到具有一定的景氣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