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產業興,收入增,脫貧穩。一直以來,因民鎮依托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積極發展核桃、花椒、芭蕉、小米辣、生態蔬菜等種植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
金沙江畔? 果蔬發家致富
因民集鎮位于金沙江畔的田壩社區和牛廠坪社區,海拔900米左右,屬濕熱河谷地帶,氣候宜種植瓜果蔬菜。多年來,當地種植的芭蕉、枇杷、芒果等熱帶水果和小米辣已經成為主要收入來源。而芭蕉、小米辣更是申請了“一村一品”入圍因民知名的“美食三寶”(小米辣、白芭蕉、生態羊),成了當地的主導產業。目前,因民鎮種植枇杷100畝,年產值180萬元;種植芒果100畝,年產值100萬元;田壩和牛廠坪兩個社區種植的芭蕉約有2000畝,產值為1600萬元;小米辣約200畝,年產值可達360萬元;而經過初步手工腌制的金江泡椒小米辣,產值可達1200萬元。小米辣、小芭蕉已成為當地居民穩固增收的致富產業。二半山區? ?種養循環一體
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場硬仗,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最大難點是垃圾治理,而垃圾治理的難點在于種養殖產生的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污,處理好畜禽糞污和秸稈,就能有效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農村生產垃圾。因民鎮二半山區的大箐、桃樹坪和聯盟等村,走出了一條種養循環一體的“綠色發展”之路。大箐村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項目,流轉了大箐村土地200余畝土地種植開花洋芋和各類時鮮蔬菜,養殖生態黃山羊1000頭、生態雞500羽、商品豬100頭。合作社采用循環農業的模式進行生產管理,采取傳統種養殖模式和全生態的種植方式,養殖上用生產的蔬菜、糧食、綠肥等作為喂養原料盡量減少飼料化學原料的使用,種植上盡量使用農家肥減少化肥及農藥使用量,通過農業循環做到種植產品無浪費、養殖項目無污染,生產綠色蔬菜及生態畜牧產品。高原草山? ?牛羊成群結隊
紅山村三風口的10030畝原始草山,地處海拔3400米的烏蒙山中。一望無垠、風景秀麗的萬畝草山既是徒步探險觀光的理想目的地,也是養殖牦牛和山羊的絕佳牧場。當地村民養殖了牦牛上百頭,高山生態羊近3000只。與紅山村毗鄰的槽子街村、青龍山村也是放羊的好去處,由當地合作社牽頭,槽子街村養殖了山羊2000余只,青龍山村養殖了山羊2000余只。成群結隊的牛羊成了當地的支柱產業。完
記者:朱興華??
通訊員:孫濤 、艾銳、楊雪
排版編輯:王長紅
責編:廖艷清
編審:吳 麗??毛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