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由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
導讀:五運六氣是我國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它從年干推算五運,從年支推算六氣,并從運與氣之間,觀察其生治與承制的關系,以判斷該年氣候的變化與疾病的發生。本期專家許龍飛將運用五運六氣理論,探討當下疫病的處方思路。
(相關資料圖)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這講的是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中醫學理論的基石。而這種“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相應醫學思想,完整地反應在五運六氣理論中。
什么是五運六氣呢?顧植山教授認為,五運六氣學說是研究自然的五、六周期變化規律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探討如何通過天人合一來達到健康和防病治病的學問。
《黃帝內經》強調五運六氣的應用“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明代醫家汪機講“五運六氣,須每日候之,記其風雨晦明”。
2022年為壬寅年,木運太過,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當下處于終之氣風木加臨寒水。今年八月以前,金強木弱,燥熱太過,五之氣雖太陽寒水加臨,而燥火之象未退,物象見到木氣有所復蘇,有些春夏之花重新開放,呈現出“風乃至,萬物反生,陽氣不藏”之象。可見,對當下疾病發生的主要啟示在于“歲木太過,風氣流行”、內有燥火未退,外有寒水來襲,尤以風木流行為主。
《黃帝內經》非常重視風對健康的影響,《素問·風論篇》提出了“風者,善行而數變”和“風者,百病之長也”,《素問?骨空論》曰:“風者,百病之始也。”《素問·太陰陽明論》亦曰:“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而現在常見的發熱、乏力、頭痛、周身酸痛、咽喉癢痛、咳嗽、以及惡心、嘔吐、腹瀉,又或游走性疼痛,甚至過敏等癥狀均為風所犯之象。
因此,當下疫病處方思路當是:抓住“風木流行”這一主要因素,兼顧燥火與寒水,并且風、燥、寒與個人體質相互作用產生的象來選用方劑或加減化裁制定。下面介紹幾首行之有效的方子以供參考。
一是選用辛涼疏風的桑菊飲為主加減制定的醫院協定治療方。全方由桑葉、菊花、桔梗、蘆根、防風、蘇葉、柴胡、五味子、烏梅、甘草、生姜組成。本方以桑葉、菊花、桔梗、蘆根、防風辛涼疏風,以柴胡、五味子、烏梅泄燥火、斂陽氣,以蘇葉、生姜散寒解表,以甘草和之。
該方是根據顧植山教授擬制壬寅冬季防疫方的思路指導,據《黃帝內經》的“諸氣在泉,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及終之氣“宜治厥陰之客”等理論并遵循“五化宣平”的原則制定的。該方用藥輕靈平和,可用于當下疫病的全過程,適宜推廣運用。
二是出自《傷寒論》的大青龍湯。該方麻黃、桂枝、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棗、甘草組成。“青龍”者,四象之一,主東方,以和東方風木。重用生石膏味辛性寒,清熱瀉火,在醫生指導下可用于當下疫病的高熱身痛階段。
三是出自《陰證略例》的神術散。該方蒼術、防風、甘草加生姜、蔥白組成。在醫生指導下可用于當下疫病的發熱腹瀉階段。
《黃帝內經》載“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五運六氣理論指導下的疫病處方是因時因象而定的,在疫病的預防和治療中發揮著重要和獨特的作用。正如顧植山教授所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理念,天人關系的失調是疾病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調整好天人關系,就能使人體趨向最佳健康狀態,發揮出人體自身的防病治病功能。
本文作者:許龍飛
羅平縣婦幼保健院院長,碩士,主任醫師;云南省衛健系統先進個人,云南省優秀青年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五運六氣專家協作組專家,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五運六氣專業委員會理事,云南省中醫藥學會青年中醫工作委員會委員。師從柯遵楷老先生;師從龍砂醫學流派顧植山教授、姚氏婦科流派徐漣主任。擅長:頸肩腰腿痛、失眠、耳鳴、中風后遺癥、單純性肥胖、胃疼、尿路結石、乳腺增生、自汗、盜汗、便秘。掃碼咨詢
責任編輯丨吳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