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日報記者 唐斌
(資料圖)
九嶷山舜帝陵全貌 郭磊 攝
一灣綠水,一片青山,一縷文脈,盛夏時節,永州山水人文色彩炫目、熱浪紛呈,把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做深、做實、做精彩的永州,憑借“金不換”的“綠水青山”優勢,把加快文生旅產業發展作為開放崛起的突破口、富民強市的新引擎。
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游客群體,聚焦“一老一小”剛性需求,大力發展生態康養、農事體驗、文化研學等“文旅+”新業態: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做活了民俗文章;竹林云霧中的云冰山做火了網紅民宿;陽明山上的夏季帳篷節,吸引了一眾潮玩者;瀟湘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東安湘桂旅游康養小鎮……系列“單品爆款”紛至沓來,開創出永州獨具特色的文旅盛宴。
科學規劃譜寫發展新篇
永州最靚的名片是山水,最厚的底蘊是文化,最優的稟賦是生態。為展示好永州這本厚重又經典的“書”,推動永州優質旅游資源出圈破圈,我市成立永州市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顧問,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統籌推進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工作,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謀劃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產業鏈,制定《永州市文生旅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總體思路和重點工作,把游客心中的“詩和遠方”灑落在瀟湘大地,把“為人民謀取幸福”的夢想寫進現實。文化搭臺、生態布景、旅游唱戲,一幅永州版的“富春山居圖”徐徐展開……
探湘江源頭,看漫江碧透;登陽明山頂,觀杜鵑花海;隱舜皇山中,汲瀟湘靈氣;游浯溪摩崖,品柳子文章……永州生態文旅資源豐富,總量大、品位高。乘著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的東風,充分挖掘自然生態、歷史人文的最大優勢,“文化+生態+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戰略被寫進永州市第六次黨代會報告。
2022年初,永州召開高規格旅游發展大會,吹響永州文旅產業發展的集結號。市委書記朱洪武在會上指出,要堅定“打響‘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品牌、建設文化生態旅游名城”的必勝信心;要找準“打響‘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品牌、建設文化生態旅游名城”的主攻方向;要凝聚“打響‘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品牌、建設文化生態旅游名城”的強大合力。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愛林指出,要把握打造文化生態旅游名城的發展定位,緊盯打造千億文旅產業的總目標,拓展粵港澳大灣區旅游這個重點市場,大力實施“引客游永”工程,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產業優勢,充分發揮旅游對一二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同時,出臺《關于促進永州市旅游發展的十條措施》,落實《永州市“引客入永”獎勵辦法》;制定文化生態旅游產業扶持政策、文旅產業招商政策,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實施“制度引資”“機制引資”“情感引資”,撬動社會資本入永。
圍繞擦亮“瀟湘”品牌,市委、市政府幾經努力,邀請教授團隊來到零陵古城、舜帝陵、浯溪摩崖、寧遠文廟、道州月巖等地“把脈支招”;聘請專家學者對永州市的道德文化、理學文化、瑤族文化、稻作文化和女書文化等深入挖掘;制定《永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和體育發展規劃》,圍繞“一心雙核一帶三板塊”科學布局,重點規劃推薦五條精品線路,把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
招才引智凝聚發展合力
5月26日,永州市文化助力永州鄉村旅游交流會召開,省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文旅產業考察團的專家學者與永州文化名人面對面,一起交流和探討永州文旅產業如何融合發展這一熱門話題。經過現場考察和交流,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從組織領導、資金投入、項目建設、引進和扶持戰略性龍頭企業、加強文化旅游的宣傳推介等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為永州文旅產業發展助力加油。
相對于傳統的旅游發展,文生旅融合發展是一門涉及更多內容的綜合產業,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面對引才難、育才難、用才難、留才難等問題,永州市各級各部門從強化文旅產業人才的“引育用留”全鏈條出發,建平臺確保“引得來”、重培養確保“育得出”、抓產業確保“用得好”、優服務確保“留得住”,大力補齊人才短板,讓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到文化旅游產業建設中來。
高端人才把方向,基層人才促落實,發展文生旅融合的現代旅游業,一花一木皆為風景、一店一鋪都是服務,全民參與才有好發展。零陵馬壩村,成片的稻田和楠竹林是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依托這些優質資源,村里做好了建設“藝術社區”的規劃,然而在當時的動員會上談起保護楠竹林,村民們都表示不理解——“藝術社區”說得再好,畢竟只是一張藍圖,砍竹子能賣幾千塊錢才是實實在在的收益。面對不同意見,村支兩委跟大家講政策、擺道理、談發展,鼓勵村民配合項目招商,積極參與“馬壩稻田藝術社區”建設。村民們接受了新的理念,以“稻田景觀”為主題,植入“稻田景觀文化”,發展生態水果種植、旅游宿營,辦起了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體驗園,念好“稻田”經,做活“竹”文章,“風景”變“錢景”,吃上了“旅游飯”。如今的馬壩村,游客絡繹不絕。談起“馬壩稻田藝術社區”的未來,村民鄧美艷表示:“我們現在對‘藝術社區’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愿意為村里的建設出一份力”。
大山里的桐子坳村融合自然美、人文美、鄉土美,發展觀光旅游成為“網紅村”;“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湘江源、陽明山、云冰山因為“生態康養”成為網紅打卡點;百疊嶺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辦起了農業觀光游;搭建旅游智庫平臺,零陵古城、舜帝陵、浯溪摩崖、寧遠文廟、道州月巖等成為采風筆會創客基地。如今,永州鄉村微旅游、文化探源打卡成熱點,文旅惠民活動備受青睞,今年一季度全市旅游總收入為113.67億元,投資落地24.64億元。今年“五一”期間,全市納入監測的27家旅游景區和鄉村旅游區,共接待游客34.01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18億元,直接推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文創提升打造文旅品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7月12日,在道縣清塘鎮樓田村濂溪故里,百畝蓮花競相綻放,碧綠的荷葉、嬌艷的荷花與道山、古村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剛結束高考不久的廣州學子周林正和同學一起在這里游學,“這里有風景、有人文,非常適合休閑,可作畫、可感悟先賢,寫游記說不準還能獲獎拿獎金,這趟畢業旅行很有意義。”
周林說的獎金源自2022中國(永州)山水散文節的征文活動,6月2日,2022中國(永州)山水散文節啟動儀式在長沙舉行,散文節同步啟動了總獎金超10萬元的山水散文征文活動,邀請全國網友“讀著詩文游瀟湘”,將永州打造成中國山水散文創作新高地。
“散文”與“山水”的結合,恰是“詩和遠方”的攜手,而身為漢唐名郡、瀟湘源頭的永州,因柳宗元的散文而聞名,其最大優勢是文化生態,最大潛力正是文旅產業。山水散文節吹響的,是永州文旅產業發展的集結號,也必將讓永州迎來文生旅融合發展的新的春天。
從活動啟動到文學采風再到創作投稿,此次征文大賽的作品征稿歷時近3個月,一篇篇以山水為題材的散文、論文接踵而至,至截稿日期活動共收到投稿作品3057篇,其中散文2851篇、論文206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作品中有52篇是來自美國、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借助各大新媒體平臺全程推送,廣泛傳播,獲得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特色活動推動出圈破圈
永州山水人文資源豐富,但“養在深閨人未識”是多年來難以徹底突破的瓶頸,利用舜文化、柳文化、理學文化、瑤文化、碑刻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文化遺產資源,以及舜皇山、陽明山、九嶷山、云冰山等自然遺產資源,策劃打造有影響、上規模的文化旅游體育活動品牌,建立多層次、全產業鏈的城市品牌體系,推動優質資源出圈破圈,永州文化、生態、旅游走出“深閨”人漸識。
8月31日,隨著2022年互聯網岳麓峰會舉行,以“智聯瀟湘 AI上文旅”為主題的永州專場活動在長沙閃耀登場,通過搭乘峰會東風、借力智聯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永州推進“互聯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的創新作為和發展成果,為永州文旅產業插上數字化翅膀,推動文旅產業加速深度融合、加快轉型發展,進一步打響“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文旅新IP。
5月10日,2022年湖南省(春季)鄉村文化旅游節在江永縣勾藍瑤寨景區開幕,通過旅游節“1+8”系列活動,集中展示永州秀美風光、鄉土人情和特色產業。而這也是湖南省(春季)鄉村文化旅游節連續第二年在永州舉辦。去年4月,2021年湖南省(春季)鄉村文化旅游節暨湖南·陽明山第十三屆“和”文化節,推出的抖音話題“慢慢的永州”“打卡陽明山杜鵑花海”“千年打卡勝地永州攝影賽”播放量分別達13.6億次、5.1億次、2.0億次,引爆永州“五一”旅游。
近年來,永州相繼舉辦全國第四屆草書展系列活動、第十屆周敦頤國際理學文化旅游節、歷史文化名城(永州)文旅活動周暨柳宗元文化旅游節、女書文化旅游周等文旅品牌活動,影響廣泛。2021年9月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摩崖上的中興頌——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讓永州摩崖石刻文化瑰寶進入大眾視野,日均人流量達3000人次,全國上百家主流媒體推出各類報道300余篇,騰訊、微博、抖音話題點擊量實效覆蓋超過2.5億人次。帶動浯溪碑林等永州旅游景區的熱度持續上揚,國慶假期接待游客、旅游綜合收入增長率均列全省前三位。
此外,推進“大湘南對接大灣區”行動,編制旅游攻略,開屏廣告亮相鐵路12306手機App……擦亮文生旅融合發展名片,走出“深閨”人漸識,永州迎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
近段時間,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湖南省第十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永州市全民消費季暨第三屆柳宗元文化旅游周·零陵夜宴、蔣先云學術研討會暨永州市紅色文化旅游節系列活動、第二屆永州陽明山萬和湖帳篷露營季活動等多個大型文化體育旅游節慶活動相繼舉行,吸引更多關注,極大拓展了永州文化生態旅游影響力。
千年打卡地,此處是瀟湘。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永州正以只爭朝夕的勁頭,彌補建設短板,打造旅游精品,促進提檔升級,迎接文生旅產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