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神經、位聽神經
橋小腦角池內,自腦干到內耳門,長10-13mm。面神經包括運動根(面神經)和感覺根(中間神經),位聽神經包括前庭神經和耳蝸神經
2、三叉神經該段包括大根(痛、溫覺)、中間根(頭面部輕觸覺)、小根(運動功能),與小腦上動脈相鄰--三叉神經痛的主要原因三叉神經節的周圍突分別組成三叉神經三大分支眼神經(Ophthalmic nerve)、上頜神經(Maxillary nerve)、下頜神經(Mandibular nerve)。
(資料圖)
三叉神經成像1)顱內段:MRTA及3D MR水成像
2)顱外段:增強3D STIR圖像后處理
3、外展神經:起于橋延溝,
3D 水成像序列對顱神經細節顯示有獨特的優勢,微小的顱神經腦池段可以
清晰顯示
圖像后處理的常用方法是
1、血管壓迫:椎-基底動脈系統通常發出豐富而復雜的分支血管,且先在橋小腦角池內呈祥狀游離行走一段距離后,才進入各自目標滋養供血地點,故構成了血管壓迫腦神經根的解剖學基礎75%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人三叉神經被動脈壓迫,其中小腦上動脈占63%小腦前下動脈占12%,另有21%的病人發生靜脈壓迫,并且6%的病人只存在靜脈壓迫。
2.腫瘤壓迫: 聽神經鞘瘤(70-80%),腦膜瘤 (10-15%),三叉神經瘤,膽脂瘤,血管母細胞瘤,頸靜脈球瘤,面神經瘤轉移瘤,室管膜瘤,脈絡叢乳頭狀瘤等。
3.先天性病變:表皮樣囊腫(5%),皮樣囊腫,脂肪瘤,神經纖維瘤病2型。
臨床表現
面肌痙攣:表現為單側上、下眼臉和面頰肌頻繁和不自主性抽搐,說話或情緒激動時加重,并伴同側耳鳴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分別表現為半側面部、口咽側壁陣發性劇烈疼痛若有原發腫瘤性病變,則同時表現為頭暈、頭痛、共濟失調、聽力下降等
(一)顱神經MRTA正常表現
MRTA主要顯示顱神經出腦干附近及腦池段,對于顱骨內和軟組織內顱神經及分支不能滿意顯示
MRTA顯示神經和血管的關系
正常顱神經MRTA表現
1)神經周圍無血管信號
2)神經周圍有不關連的血管信號
3)神經血管相接觸,但無壓迫改變
MRTA軸位原始圖像可顯示所有顱神經的走行、大小、形態,可判斷神經和血管的大致關系
MRTA多平面重建從不同層面和角度顯示顱神經,對顱神經的顱內段的解剖形態、大小及與毗鄰結構的關系可清楚顯示。直接顯示神經和血管的解剖關系
MRTA血管重建可顯示完整的血管解剖,對血管變異、病變有直觀的評價
(二)三叉神經卡壓MRTA表現
最佳檢查技術:MRI無輻射,多序列、多參數成像技術,密度分辨率最好MRTA融合了3D-TOF序列和多平面重組技術,從而獲得覆蓋三叉神經腦池段的立體圖像影像學表現: 可見CPA區神經和血管、原發腫瘤性病變等關系密切,嚴重時出現明顯的壓迫移位改變
三)面肌痙攣: 面聽神經腦干段壓迫
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常規MRI能除外腫瘤性病變,不能顯示血管的壓迫
MRTA能準確顯示神經血管壓迫,可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準確信息
四)眩暈:MRTA顯示存在血管神經壓迫
五、橋小腦角區卡壓治療
血管壓迫: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經乙狀竇后徑路探查面聽神經根血管壓迫情況,并行面、聽神經根微血管減壓術治療
橋小腦角區卡壓治療
腫瘤或腫瘤性病變壓迫:采用枕下乙狀竇后入路切除原發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