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一交易日股價大挫逾8%、董事長稱公司“成長潛力巨大”后,5月6日,寧德時代(300750.SZ)股價未起波瀾,最終平報375.99元/股。
此前,5月5日,寧德時代盤中一度大跌逾13%,收盤價為376元/股,下跌8.15%。不僅股價創下近1年內新低,公司當日市值跌至8764億元,較其去年末1.6萬億的市值高位,已近“腰斬”。
面對股價波動,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當日舉辦的業績說明會上回應稱,“公司從2015 年至2021年營收、凈利潤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56%、52%,估值應參考世界級高科技企業早期水平。”曾毓群認為,面對未來10倍以上的市場空間,寧德時代成長潛力巨大。
但從時間線來看,不盡人意的一季度業績是股價下跌的導火索。4月29日,寧德時代一季報“姍姍來遲”,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486.78億元,同比增長153.97%;歸母凈利潤14.93億元,同比下滑23.62%,呈“增收不增利”現象。
業績和股價遭遇“戴維斯雙殺”,寧德時代怎么了?
成本壓力驟增,毛利率降幅超同行
成本快速上漲是寧德時代凈利潤下滑的核心原因。財報顯示,一季度公司營業成本增幅為198.66%,超出同期營收增幅153.97%,主要系隨銷售增長相應增加,以及部分上游材料價格快速上漲造成成本增加。
另外,寧德時代5月4日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在前一天舉辦的電話會議上,公司方面認為,碳酸鋰等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幅度超過預期,客戶端價格傳導相對謹慎,疊加一季度銷量因季節性因素環比下降,可解釋主要環比歸母凈利潤變動原因。
受下游需求驅動,自2021年7月起,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的銷售價格一路上漲。GII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電池級碳酸鋰的均價從25萬元/噸左右暴漲至超過51萬元/噸,去年同期的均價不足5萬元/噸。
而據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有色金屬行業運行情況顯示,受新能源產業需求增長、鋰資源供應緊張等影響,一季度國內鎳、鈷、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分別為19萬元/噸、52.5萬元/噸、42.1萬元/噸,同比上漲43.2%、54.4%、456%。
除寧德時代外,持續高位的原材料價格也讓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等主要動力電池企業遭遇了凈利潤下滑之痛。其中,國軒高科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32.79%,億緯鋰能凈利潤同比下滑19.43%,欣旺達凈利潤同比下滑26.13%。
盡管凈利潤降幅與同行企業相當,但寧德時代毛利率的下滑卻更為明顯。2022年一季度,寧德時代毛利率由2021年的26.28%降至14.48%,減少11.8個百分點。同期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的毛利率分別較去年減少4.12個百分點、7.82個百分點、1.24個百分點,其中國軒高科一季度毛利率為14.49%,甚至略高于寧德時代。側面反映出,寧德時代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優勢有所削弱。
對此,中信保誠基金孫浩中發文指出,從碳酸鋰均價的角度來看,寧德去年四季度使用的碳酸鋰均價估計為15至20萬元/每噸,今年一季度的均價可能達到了30至40萬元/噸,環比來看碳酸鋰相關成本幾乎翻倍。
方正證券則發布研報稱,影響公司毛利率的原因是正極原材料上漲和電解液長協重新簽訂。公司去年和主要的電解液企業簽訂的有長協,雖然六氟磷酸鋰等原料價格波動較大,但公司電解液采購一直處在較低水平,2022年電解液長協價格重新簽訂,導致電解液端成本突然抬升,也是影響公司材料成本主要的原因之一。
加速“采礦”,尋求替代方案
業績承壓的同時,寧德時代正通過布局上游、加大技術研發來擺脫原材料漲價的掣肘。
4月21日,寧德時代公告稱,控股子公司宜春時代以8.65億元的報價成功競得江西省宜豐縣圳口里-奉新縣枧下窩礦區陶瓷土(含鋰)探礦權。寧德時代介紹稱,該礦位于宜春市宜豐縣21°方位約40公里處,推斷瓷石礦資源量96025.1萬噸,伴生鋰金屬氧化物量265.678萬噸。
在5月5日舉行的2021年度業績網上說明會上,寧德時代董秘蔣理也提及上述含鋰瓷土礦的開發進度,稱后續將積極推進探轉采等手續。
同時,寧德時代方面表示,鋰礦開發進度方面,公司會按計劃推進,具體開采進度和規模要考慮碳酸鋰的市場價格。如果碳酸鋰供應比較理性,公司可能更多考慮直接采購;如果碳酸鋰價格過高,公司會爭取加大自供比例。
而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以來,寧德時代已經先后入股了加拿大鋰業公司Neo Liquitium Corp、澳大利亞鋰礦企業Pilbara Minerals以及非洲剛果(金)的鋰礦項目Manono等。
除海外“買礦”外,今年2月,寧德時代子公司四川時代與甘孜州投資集團、宜賓三江匯達公司、四川省天府礦業公司在成都簽訂合資協議。合作項目包括各方將在符合國家戰略性礦產安全保障前提下,加快全省鋰礦資源勘查開發,增加鋰資源供給。
另外,在上游鋰資源價格高企的情況下,寧德時代還同時啟動了尋找鋰離子電池替代品的方案。
2021年7月,寧德時代正式發布了第一代鈉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到了160Wh/kg。在業績網上說明會上,公司稱,正致力于推進鈉離子電池在2023年實現產業化。不僅如此,寧德時代表示,正在研究下一代CTC技術,在電芯和底盤集成基礎上,再集成電機、電控等汽車組件,旨在進一步降低電池制造成本,提升新能源車續航里程。
腹背受敵,以價換量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上游近乎“瘋狂”的漲價行為,寧德時代透露出公司“客戶端價格傳導相對謹慎”。
在4月29日的寧德時代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公司出于維護行業健康發展角度,前期承擔了較大的原材料價格漲幅,但由于以碳酸鋰為代表的原材料漲幅過大,公司不得不和客戶友好協商,共同應對供應鏈成本壓力,客戶也都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p>
換言之,寧德時代對于下游的態度相對謹慎,之前并未通過大幅提價來分擔原材料上漲帶來的壓力。
事實上,除了成本端帶來的挑戰外,隨著動力電池市場競爭激烈程度進一步加大,寧德時代“頭號玩家”的位置面臨著來自同行企業的威脅。
據市場調研機構 SNE Research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全球裝車量達到33.3 GWh,同比增長137.7%,以35%的市占率位列第一。
國內排在第二位的比亞迪正飛速追趕,縮小與寧德時代的差距。一季度比亞迪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0.5GWh,同比增長220.4%,市占有由去年同期的6.7%躍升至11.1%。“老三”中創新航一季度的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達到4.2GWh,同比增長208.7%,市占率由去年同期的2.8%提升至4.4%。
與此同時,下游似乎也在有意識擺脫動力電池廠商“一家獨大”的局面。今年2月,欣旺達獲得理想、蔚來等19家投資者24.3億元的投資,這兩家造車新勢力的電池供應商均為寧德時代,且此前的供應比例為100%。而在此之前,中航鋰電曾取代寧德時代成為廣汽新能源車的第一供應商。
放眼至全球,寧德時代的“老牌勁敵”LG新能源順利IPO后,其擴產及出海速度正同步加快。
3月24日,LG新能源發布聲明稱,計劃投資約14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第二座全資動力電池工廠,規劃年產能為11GWh,將于2024年下半年開始投產。據《華爾街日報》4月27日報道,LG新能源計劃今年投資約7萬億韓元(合55.5億美元),用于擴大該公司在全球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
面對同行企業的競相追趕,寧德時代寄希望于融資擴充產能,鞏固其市場地位。
5月5日,寧德時代披露定增募集說明書,稱公司目前產能無法滿足未來的市場需求,投資金額合計不超過655億元,假設按照3億元/GWh左右的投資強度測算,對應的產能約為218GWh。同時,本次募投項目將新增鋰離子電池年產能約為135GWh。上述合計新增產能約為353GWh,按照當前產能供給的280GWh測算,產能增幅為126.07%。
可以看出,盡管寧德時代在市場份額和產能規模方面仍占據優勢地位,但在下游車企扶持新勢力、同行企業的積極擴產的局面下,其“盈利神話”并非堅不可摧,新一輪的動力電池洗牌之戰或已悄然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