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8個月的等待,廣東國地規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地科技”)將于3月9日迎來創業板首發上會。公司擬募資5.94億元,分別用于業務網絡擴建及升級改造項目、智慧自然資源與智慧城市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管理信息化平臺升級改造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相關資料圖)
報告期內,國地科技業績穩步增長,但營收、凈利潤增速呈下滑趨勢。此外,公司業務存在區域集中風險,應收賬款占比較高等問題亦值得關注。
收入依賴廣東地區
國地科技曾于2017年2月在新三板掛牌,致力于為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及其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提供自然資源管理技術服務和智慧城市信息技術服務。
公司近9成收入源于自然信息管理技術服務,涵蓋地理信息數據采集及處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及咨詢、土地整治及生態修復技術服務、自然資源行業軟件開發等業務。
圖片來源:國地科技招股書
根據《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報告(2022)》,2021年國內地理信息產業產值達7524億元,同比增長9.2%,近10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7.5%。截至2021年末,國內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數量超過16.4萬家,同比增長18.5%,行業集中度較低。
招股書顯示,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公示的地理信息產業百強企業百強榜單,國地科技在2022年位列第29位。2022年,參照行業數據估算公司在地理信息產業的市占率為0.08%。
報告期內,隨著地理信息產業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地科技業績穩步增長,但從其收入結構來看,公司仍未擺脫對廣東地區的營收依賴。
2019-2022年前三季度,國地科技分別實現營收3.99億元、5.94億元、6.4億元和4.04億元;歸母凈利潤0.51億元、0.67億元、0.83億元和0.29億元。期間,公司在廣東省內實現的收入占主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02%、90.77%、76.49%和74.89%。
國地科技在審核問詢函回復中坦承,由于歷史和地域的原因,本地企業對當地經濟文化特點更加熟悉、對相關基礎資料和信息掌握更加詳細、與政府部門和企業客戶的服務關系更加密切,因此,公司市場拓展存在相對劣勢。未來將通過吸引高層次專業人才、設立分支機構等,積極應對業務拓展面臨的挑戰。
應收賬款達營收2倍
從客戶性質角度來看,國地科技的主要客戶為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政府部門。
2022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名客戶分別為,博白縣自然資源局、廉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旺蒼縣自然資源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佛山市自然資源局三水分局西南管理所。
需要指出的是,此類客戶采購審批流程較長,結算周期較長。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其應收賬款也水漲船高。
2019-2022年上半年,國地科技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65億元、3.23億元、4.56億元和5.31億元,占營收比重分別為41.48%、54.52%、71.29%和207.66%。換言之,2022年上半年,公司全部收入均未在當期獲得回款。
與此同時,國地科技應收賬款余額增速也遠超營收增速。2019-2021年,其應收賬款分別同比增長220.88%、96.37%、37.16%;同期營收增速分別為111.99%、48.95%和7.68%。
應收賬款高企的同時,其經營活動現金流也呈現大幅度下滑跡象。報告期內,國地科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0.68億元、0.6億元、-0.43億元和-1.21億元。2021-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末現金連續兩年凈流出9775.72萬元、801.45萬元。
據應收賬款賬齡分析,報告期內,國地科技1年期以上應收賬款余額占比分別為19.43%、19.29%、34.73%和34.22%。
交易所也關注到上述情形,要求公司針對一年期以上應收賬款和合同資產,說明對應的項目情況,進一步說明2021年末一年期以上應收賬款金額占比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上述項目回款較慢的原因,是否存在項目質量糾紛或下游客戶資金緊張的情形,是否存在應當單項計提而未計提的情形。
對此,國地科技將原因歸結于“疫情影響”,部分地區政府付款流程放緩,導致公司應收賬款賬齡整體有所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應收賬款規模增加,公司凈利潤也受到“侵蝕”。
據其預測,2022年度營收為6.75億元至6.95億元,較2021年度增加5.53%至8.65%;歸母凈利潤為7300萬元至8200萬元,預計較2021年減少1.46%至 12.28%。
主要由于公司應收賬款規模和整體賬齡有所增加,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也相應增加;公司2021 年12月處置了持有的部分商鋪,導致當年非流動資產處置收益金額較高。
“代持”魅影
國地科技成立于2005年6月,由王曉玲、劉健出資設立。截至招股書簽署日,周裕豐、梁偉峰、羅偉玲、何劍鋒簽署了相關一致行動協議,合計控制國地科技51.51%的股權,為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若公司成功上市,其背后股東將共享這場財富盛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IPO前夕,其昔日大股東卻頻繁減持。
招股書顯示,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期間,謝宇卿累計四次將其代薛紅霞持有的發行人股份對外轉讓,2021年12月30日,薛紅霞與謝宇卿簽署《代持終止協議》,確認薛紅霞委托謝宇卿代持的發行人股份已經全部出售。
財經網注意到,在2016年公司完成股改之際,謝宇卿系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2.69%。經過增資后,2019年1月,謝宇卿持股比例17.9%,其中代薛紅霞持有190.68萬股,持股比例為7.16%。
對此,交易所要求國地科技說明謝宇卿與薛紅霞選擇以出售股權方式解除代持的原因及合理性;說明謝宇卿代薛紅霞所持發行人股份歷次對外出售的交易方式及出售對象情況,與謝宇卿、薛紅霞是否存在關聯關系,股份轉讓定價的依據及公允性,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情形。
國地科技解釋稱,謝宇卿與薛紅霞于2017年3月建立股份代持關系,但謝宇卿作為公司發起人,其持有的股份于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公司之日起一年內(即2017年9月22日前)不得對外轉讓;同時,謝宇卿任公司董事,每年轉讓股份不得超過其持有公司股份的25%。因此謝宇卿與薛紅霞以股份代持方式,由謝宇卿將其持有公司45.4萬股用于償付其家庭與薛紅霞200萬元的借款。
對于謝宇卿所持發行人股份具備轉讓條件后仍未進行股份還原,最后選擇出售股權方式解除代持的原因,公司表示,主要因股份還原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資金壓力、薛個人資金需求并認為投資收益已達預期。此外,公司稱,出售對象與謝宇卿、薛紅霞不存在關聯關系,股份轉讓定價依據合理,價格公允,不存在股份代持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