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山西行正在進行中。25位網絡名人與媒體采訪團走進朔州右玉縣,實地探訪該縣以生態為筆、以精神為墨繪就的鄉村振興與文旅融合的綠色答卷。
“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山西行正在進行中。陳震攝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右玉縣,曾因風沙肆虐、土地沙化被稱為“不毛之地”。70多年來,右玉縣在“三北”工程引領下,將28.5萬畝沙棘林從“防風屏障”培育為“產業金礦”。1984年,右玉縣委、縣政府率先發布《關于大力發展沙棘事業的決定》,成立全國首個沙棘研究所,構建起“種植-科研-加工-文旅”全產業鏈。
據統計,右玉縣沙棘生產企業年加工處理沙棘果2萬余噸,生產各類沙棘產品5萬余噸,年產值超過3億元,帶動農戶明顯增收,昔日的“防風功臣”轉身為“致富金果”。
“一顆小沙棘,撬動大產業。”右玉縣一沙棘生產加工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堅實的種植基礎與科研支撐,右玉正全力推動沙棘產業與文旅深度融合,讓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右玉縣用70多年造林治沙,將林木綠化率從0.3%提升至57%,創下“人類生態修復奇跡”,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稱號。
一顆小沙棘,撬動大產業。李月峰攝
在右玉精神展覽館,網絡名人媒體一行通過沉浸式展陳、口述史影像與互動裝置,重溫右玉22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70多年“換屆不換藍圖”的奮斗史詩。在右玉縣南山森林公園,網絡名人媒體一行參觀了象征右玉精神的綠化豐碑,多位網絡名人被眼前滿山的綠色所吸引,紛紛舉起手機拍照。
如今,右玉縣發展新能源、生態文旅產業,成為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從沙棘林到精神館,從森林公園到生態康養集聚區,右玉縣以生態修復為基、以精神傳承為魂、以產業融合為翼,走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式現代化的萬千氣象”網絡名人山西行活動由中央網信辦網絡社會工作局、山西省委網信辦主辦,網絡名人和媒體采訪團將先后走進大同、朔州、忻州、呂梁等地,感受山西高質量發展新氣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