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干活,摘下口罩全是黑灰,現在連鞋面上都難見煤灰。”王三保摩挲著棧道旁新栽種的沙棘樹,目光投向漫山遍野的綠植。
“現在野兔都敢往人跟前湊了。”王三保的感慨,道出了中國煤炭大市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從“煤海瘡疤”到“生態綠洲”的驚人蛻變。
12日清晨,王三保又一次漫步在鄂爾多斯準格爾旗當地煤炭企業打造的礦山生態旅游區木棧道上,腳下的土地,曾是他工作了20多年的露天礦坑。
圖為內蒙古準格爾旗生態修復后的全景圖 李歡倪供圖
“千瘡百孔的礦坑、漫天飛揚的煤塵、寸草不生的矸石山,讓這片土地傷痕累累。”王三保回憶起他工作過的煤炭企業所在地哈爾烏素溝,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轉機始于當地《準格爾旗綠色礦山建設規劃(2021—2025)》的編制,以及2023年初綠色礦山建設生態修復(提升)治理20條措施的出臺。
此背景下,位于當地的煤炭企業亦在黃土高原上有了頗為明顯的變化。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獲悉,當地煤炭企業通過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等五大核心工程,將溝壑縱橫的“雞爪子山”,改造成良田、森林與草原交織的綠色畫卷。
“這項技術不僅修復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成為示范區向黃河流域乃至全國資源型地區推廣的低成本、易復制的‘鄂爾多斯樣板’。”當地煤炭企業生態環境保護部副主任王瑜介紹,截至2024年底,企業累計投入28.8億元復墾綠化,9.85萬畝土地重披綠裝,植被覆蓋率從25%躍升至85%以上,平均侵蝕模數降低88%。
準格爾旗的生態修復不僅讓荒山披綠,更激活了富民引擎。
在準格爾旗的煤炭復墾區,當地的煤炭企業還延伸出一條集種植、養殖、果酒生產、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農業產業鏈,每年吸納30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年收入達8萬元。入夏,在當地的煤業復墾區,蘋果壓彎枝頭,葡萄酒醇香四溢,生態與經濟的雙贏圖景徐徐鋪展。
當生態底色逐步擦亮,鄂爾多斯對礦區復墾土地的綜合利用探索也漸入佳境。沿著蜿蜒公路南行,鄂爾多斯市東勝區銅川鎮潮腦梁村的日光溫室在陽光下銀光閃爍。
“以前守著荒地發愁,現在土地流轉有分紅,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村民劉翠花在草莓大棚里忙碌,紅艷艷的果實映照著她燦爛的笑容。曾經的荒蕪之地,搖身變為“聚寶盆”。
記者從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獲悉,銅川鎮先后流轉神山村范家塔社、趙家溝社復墾土地5636畝,實施“藥光互補”種植黃芪和板藍根500畝。通過“土地二次流轉收入+以工代賑勞務報酬+光伏板下種植收益”,解決轉移農民進城后的土地利用、持續增收及就近就業問題,村民人均增收5萬元,村集體年增收65萬元。依托礦區生態修復成果,當地將工業遺址轉化為研學基地,把復墾土地打造成“新能源+生態治理”示范基地,“工業遺址研學+生態旅游”的文旅新模式正嶄露頭角。
記者從鄂爾多斯市可持續發展促進中心獲悉,截至目前,鄂爾多斯完成露天礦山土地復墾202平方公里,治理采空塌陷區248平方公里,建成生態農業養殖項目39個、礦山公園6個、光伏發電項目24個,購置清潔能源礦卡、裝載機、挖機、鉆機等生產運輸設備249臺,設置充電樁等配套基礎設施103臺。
內蒙古經濟學家蓋志毅告訴記者,從“黑色煤海”到“綠色氧吧”,從“資源依賴”到“生態賦能”,在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的道路上,鄂爾多斯正積極探索綠色發展路徑,引領可持續發展新征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