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水網密集沃野千里。
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以步為馬,從山巒到河谷,一步又一步,走出古蜀文明的延綿足跡,成就“天府”之國。
(相關資料圖)
時光不語,繁華演進。蜿蜒的鋼軌,穿行群山,縱橫田園,軌道之上,成都平原經濟區八城“1+7”——成都、德陽、眉山、資陽同城化發展,綿陽、遂寧、樂山、雅安,全域一體。
軌道串聯起城市,讓區域產業集群銜接,讓地域生活更添姿彩。沿著成都平原四通八達的軌道網絡,記者近日從成都出發,遍訪平原城市群,解析成都平原經濟區緣何摘得四川全省產業基礎、經濟發展、創新能力、開放程度四個之最,又將怎樣在“五區共興”中激蕩率先發展的澎湃動能。
基礎設施如何互聯互通?
拉動資源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
眉山國際鐵路港
以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為起點,驅車沿工業大道一路南行不過40公里,便可抵達位于眉山天府新區青龍街道的眉山國際鐵路港——成都南向出城第一站。它通過成昆鐵路同陸路跨境通道—中老鐵路直接相連,因其顯著的南向門戶功能,與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國際鐵路港遙相呼應,俗稱“北有青白江,南有青龍港”。
眉山國際鐵路港內整裝待發的汽車
穿過面積達3.5萬平方米之巨的高標倉庫,鐵軌旁碩大的停車場內,數百輛嶄新寶馬汽車整齊停靠。這里是寶馬西南片區分撥中心,西南地區每一家4S店售出的寶馬汽車都來自此處。
眉山國際鐵路港現場
鋼軌蜿蜒,一路延伸,遠方亦達。自2021年首列國際班列開通以來,眉山國際鐵路港已成功組織并開行中老、中歐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55列,連通德國漢堡、杜伊斯堡,波蘭馬拉,白俄羅斯明斯克等12個境外節點。總規劃面積達10180畝的眉山國際鐵路港,正成為成都近旁又一座現代化物流樞紐。
遂寧,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銜接部”,與成都、重慶一起入列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其西部鐵路物流園承擔著打造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的重要功能。
遂寧西部鐵路物流園
站在物流園寬敞的站臺上,漫長的鐵軌望不到頭,這里西連成都青白江的國際鐵路港,向東直達重慶。
遂寧西部鐵路物流園
“來自彭州濛陽四川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的蔬菜、水果,晚上12點出發,次日凌晨5點左右就能到達這里,進入遂寧的早市。”西部鐵路物流園運營方威斯騰副總經理郎定興手指鐵軌旁數層高的集裝箱介紹,物流園可一次作業170輛貨車,作業規模在省內排前列。
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平原經濟區互通互聯的基礎設施,極大豐富了資源要素的流動。僅經濟區中的成都都市圈,2022年前三季度成德眉資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89.9億元,占西部地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四川省比重分別提高到10.2%、34.03%和46.5%。
暢通的交通網絡,既有“主動脈”,也有“毛細血管”。早上7點49分,C3330動車組準點駛入雅安站站臺。家住成都的李林走下列車,徑直前往雨城區出席某企業視頻拍攝制作推進工作會。“會議8點半召開,從成都坐動車只需要1個小時,一點也不趕。”
周末到成都去耍,是樂山市民常曉近年來新的生活日常,出行交通工具的首選,從汽車換到了動車。成綿樂城際鐵路使用的新型公交化動車,4編組列車最大載客量可達653人。“車次更多了,票也更好買了,出門到周邊城市旅行簡直不要太舒服。”
軌道上的都市圈,也是同城化的通勤圈。截至2022年,成都至經濟區城際通勤班列增至356對,平均發車間隔縮短至22分鐘。其中都市圈日開行動車134對、日均客流2.3萬人次,分別是公交化運行前的3.3倍和2.1倍。
綿延千年的古蜀文明之路,在今天的成都平原經濟區,一天之內就可“打卡”暢游。
公共服務如何互融共享?
資源均衡化助推發展一體化
本報記者在清華附中眉山天府學校施工現場采訪
日上枝頭,霞光瀲滟,一個尋常的工作日拉開序章。機械轟鳴中,清華附中眉山天府學校的小學部和初中部項目主體趕在6月前竣工。這是清華附中在西南地區布局的唯一一所十二年制公辦學校。這也是公共教育助力成都都市圈共享高品質教育的縮影。眉山環天建設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副部長溫佳鑫手指項目重點節點計劃表,“9月份,小學部和初中部的首批學生將入學,我們要抓緊在年內實現項目全部竣工。”
百余公里外,德陽市民袁軍正在德陽市圖書館歸還從成都借閱的書。“非常方便,用身份證就能借書,還能異地歸還。”
融入同城化,助力經濟區,除了按照《“成德眉資”公共圖書館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提供便民服務外,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推進,凱州新城和淮州新城共建融合飛地園區,700余家成德企業實現產業配套;“德陽科創通”正式上線,成都農交所德陽所累計交易額突破100億元,成德產業協同進一步走深走實。
空間的距離逐漸消弭,成都平原經濟區城市間,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服務資源如潮水般奔涌,在流動中浸潤城市發展——
醫療資源更加普惠。位于眉山的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天府醫院,是唯一一個非省會城市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眉山市婦幼保健院黨委書記陳杰的話來講,這里就是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的“平移版本”。每天早上,都有班車接送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的醫生前往眉山坐診,讓華西醫療資源打通空間屏障得以擴展。
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校區(美術學院)
教育合作日益深化。四川音樂學院臨空經濟區校區 (美術學院) 2022年9月在資陽建成開學,填補了資陽本科高等院校空白短板。
“內圈”,成德眉資四市學校結對245對,成都德陽資陽實現高三“二診”同步監測,成都四中、七中等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都市圈;共建醫聯體16個,25家三甲醫院檢查檢驗結果互認99項,22032家定點醫藥機構開通異地就醫結算;打造社會保障共同體,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結果互認不斷深入。
“外圈”,成都平原經濟區內,從做好養老、工傷待遇領取資格異地核查認證,協助經濟區各市辦理認證4.82萬人次,到經濟區8市在全國率先探索醫保長護險異地待遇保障試點,再到各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結轉移3144人次,成都公共服務資源延伸至經濟區各市。
優質公共服務均等享有、便利可及——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正在成都平原經濟區漸變現實。
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能級如何互促提升?
強化極核城市擔當和都市圈建設輻射帶動效應
軌道交通資陽線第三站臨空經濟區站施工現場
5月16日,軌道交通資陽線第三站臨空經濟區站施工現場一派繁忙。數百名施工人員頭頂驕陽趕進度,幾個時間節點早已在施工總承包部副部長田立腦子里扎了根。今年10月底,全長38.7公里的成資S3線將實現軌通,計劃明年年底全線開通。屆時,資陽線將與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福田站接駁,相距近百公里的成都與資陽,兩城似一城。
即將樂享軌道交通同城化便利的城市,還有德陽。5月17日,走進正式進入現場實質性施工階段的成德S11線可以看到,德陽段首座車站“四川建院站”已實施打圍。成德線南起成都軌道交通1號線韋家碾站,北止于德陽站,項目投用之后,成德兩地市民,可實現1小時內通達。
同一時間,眉山市視高經濟開發區,市域(郊)鐵路成眉S5線視高站正進行主體結構施工作業。成眉線共設置13站,最北端的紅蓮站與成都地鐵16號線相連,最南端眉山東站已進入圍護結構施工。
讓成都市民引以為傲的成都軌道交通,正向平原城市群中延展,線網更密,里程更長。至2027年,成德眉資四市軌道交通將無縫對接。屆時,成都都市圈也將成為全國首個,中心城市到全部區域副中心城市均運營有市域鐵路的都市圈。
還有路網。成綿、成樂高速擴容加快建設,天邛高速進入全面攻堅,天眉樂高速擴容加快建設,邛崍經蘆山至滎經高速公路可研報告已完成修編。成雅快速通道一期、蒲名快速路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車。
德陽市商務局副局長孫陽認為,成都無疑是成都平原經濟區的核心,德陽定位于打造成都的消費、會展分中心。
今年春節期間,德陽的一場推介會登陸成都寬窄巷子。依托現有的兩個展館,德陽將舉辦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酒博會、中國川渝火鍋食材博覽會等展會,與中國會展“第四城”的成都互為唱和。糖酒會分會場的相關對接事宜也正在有序推進中。
一個邏輯逐漸清晰。強化一座“城”——成都的極核城市擔當,大力推進建設一個“圈”——現代化成都都市圈,再以都市圈建設的輻射帶動效應,引領一個“區”——成都平原經濟區的全域一體化。
2022年,成都GDP跨越2萬億元新臺階。同一年,起步僅3年的成都都市圈正式步入“成長期”,成為全國第三個、中西部首個國家層面批復同意的都市圈規劃。設施互通、產業聯動、金融互通、生態共保、公服共享,成都平原經濟區這一實現有機融合的區域經濟發展共同體,在“五區共興”中率先發展,區域協調高質量發展格局中動能澎湃。
向東,突出特色產業協作,與川東北經濟區深化合作;向南,突出對外開放和通道經濟發展,與川南經濟區深化合作;向西向北,在突出綠色低碳產業協作和戰略性資源開發,強化與攀西經濟區和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協同發展。
在更廣闊的區域,成都平原經濟區八座城市,攜手共赴未來。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總策劃 高齊強
統籌/監制 張魁勇 侯初初
記者 張魁勇 侯初初 蔡宇 李菲菲 鐘文 馬玉寶
攝影 曾書睿 劉陽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劉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