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公眾號由云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云南中醫”進行關注。2022年8月31日,《Frontiers in Psychiatry》在線發表了文章“Depression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Focusing on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IF: 5.435)。論文第一作者為云南中醫藥大學的邢利威、徐金龍、魏圓圓;通訊作者為云南中醫藥大學的趙榮教授、王睿睿教授、秦冬冬研究員。文章討論了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抑郁癥的流行病學、潛在致病機制,以及導致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炎癥和不孕癥。同時,還對生活方式干預、針灸、口服避孕藥、心理干預、胰島素增敏劑等常見治療策略進行了綜述,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身心治療提供借鑒和依據。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是女性常見疾病,患病率高達5%-20%,內分泌和能量代謝障礙會導致其出現無排卵和閉經(75%-80%)、不孕(75%)、毛發過度生長(70%)和肥胖(50%)等癥狀。由于巨大的社會和經濟壓力,PCOS患者抑郁癥的患病率顯著增加,其發病率是普通女性的3-8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功能障礙被認為是PCOS的主要原因,而抑郁癥的發病機制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改變和單胺類神經遞質水平的下降有關。當身體面對壓力(如生活和工作壓力)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皮質醇分泌增加。過量的皮質醇會負反饋抑制HPA軸的活動,維持身體激素的動態平衡。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皮質醇將保持在高水平,導致皮質醇受體脫敏并進一步刺激HPA軸,最終破壞皮質醇及其受體之間的負反饋調節,導致HPA軸持續過度活動,發展成抑郁。神經遞質的分泌減少也會對HPA軸的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并同樣會導致抑郁。一些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和乙酰膽堿(Ach)在PCOS患者中減少。谷氨酸(Glu)是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的主要刺激物,在多囊卵巢綜合征相關疾病中升高,上述神經遞質的變化可能在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抑郁癥的病理生理機制中發揮作用(如圖所示)。肥胖、胰島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癥、炎癥和不孕均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危險因素,且被認為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圖:神經遞質的變化可能參與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抑郁癥的發病肥胖引發HPA軸功能失調,導致全身皮質醇水平異常升高,鹽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受體的過度表達,削弱了HPA軸的負反饋,最終導致持續的皮質醇增多。皮質醇是內臟和腹內區域的受體,它刺激中央脂肪的沉積并促進脂肪堆積,從而導致內臟和中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伴隨著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和中樞神經系統5-HT水平降低,抑郁癥可由中樞5-HT功能減弱引起。同時5-HT降低可拮抗胰島素分泌的直接抑制,導致胰島素功能障礙和胰島素抵抗,從而形成胰島素抵抗與抑郁癥的惡性循環。高雄激素血癥引發的肥胖、多毛癥、粉刺和脫發等癥狀會誘發抑郁癥,脫氫表雄酮可能通過下調大腦單胺類神經遞質和相關代謝產物而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小鼠的抑郁樣行為。高雌激素的釋放增加了白介素4(IL-4)、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和干擾素γ(IFN-γ)的產生。炎性細胞因子信號進入大腦時,會影響單胺類遞質如5-HT和DA。色氨酸是產生5-HT的主要前體,當細胞因子激活吲哚胺2,3-雙加氧酶(IDO)時,色氨酸就會耗盡,該酶將色氨酸轉化為犬尿氨酸。這導致大腦中5-HT受體的數量減少。細胞因子可能通過使用突觸前轉運體,如高親和力的5-羥色胺轉運體(5-HTT)來干擾突觸重攝取,從而潛在地影響5-HT的可用性。已經觀察到IL-1和腫瘤壞死因子(TNF)激活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導致5-HT再攝取泵磷酸化和表達增加,增加5-HT的攝入量,從而表現出抑郁癥狀。不孕的兩種常見的免疫內分泌機制可能在精神病理/應激和生殖不良之間起到中介作用,不孕癥與免疫失衡有關,免疫失衡可導致激素、細胞因子和神經肽分泌異常。生活方式干預、針灸、口服避孕藥、心理干預、胰島素增敏劑分別可通過降低雄激素水平,調節血清β-內啡肽、去甲腎上腺素(NE)、5-HT,抑制NOD樣受體熱蛋白結構域相關蛋白3(NLRP3)炎癥小體的激活,減少促炎細胞因子釋放等多種途徑改善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的抑郁,并且其療效已在部分隨機對照試驗中得到了驗證(如表所示)。表:PCOS所致抑郁癥的治療方式結論:PCOS所致抑郁癥的患病率上升的機制與PCOS的病理特征有關,本研究為多囊卵巢綜合征的身心治療提供了依據。然而,目前多囊卵巢綜合征所致抑郁的深入生物學機制研究以及治療策略作用機制研究較少,未來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和相關機制研究。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2.1001484通訊作者簡介:
趙榮:女,博士,教授,博士后/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云南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學位碩士點負責人,云南省首屆針灸技能狀元,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入選云南省中醫藥領軍人才,“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名醫專項,現任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兼任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針灸康復分會副會長,云南省針灸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針灸防治老年病、婦科病的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級省級等項目10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在大理大學附屬醫院建立省級專家工作站1個。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10部,副主編出版“十四五”國家規劃教材《刺法灸法學》。牽頭在建云南省中醫生殖博士導師團隊和云南省高校針灸防治骨質疏松癥科技創新團隊,培養博士生研究生7人,碩士研究生30人,學生獲國家級省級獎項10余項。主講博士研究生課程《針灸研究專論》,碩士研究生課程《中醫臨床科研思路與方法》等。
王睿睿:女,博士,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入選云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學科帶頭人后備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學科帶頭人。從事HIV相關深部感染真菌篩選和作用機制研究,主持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省中醫聯合項目重點項目等各類項目6項,發表國內外論文101篇,其中SCI收錄74篇,國內核心期刊27篇;獲國際專利授權2項,國內專利授權9項,獲云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排名第三)、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排名第六)、獲得“云南省高校民族藥研究與開發科技創新團隊”支持。
秦冬冬:男,博士,研究員,云南省教育廳中醫藥防治神經精神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云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科研中心實驗室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科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委會委員;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神經科學學會青年委員;云南省實驗動物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Psychology》《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等雜志副主編。立足于腦科學及中西醫結合的基礎研究,構建環境及遺傳相關人類神經精神疾病的動物模型,并開展中西醫結合的防病治病研究,包括自閉癥、抽動癥、抑郁癥和腦卒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中央軍委項目1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云南中醫藥大學科研啟動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ell》《Cell Discovery》《Science Bulletin》《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雜志發表SCI論文33篇,影響因子累計238.619。
責任編輯丨馬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