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逝去的名人不少。
在財經、商業界,我們失去了有“經營之圣”美譽的稻盛和夫、寫出“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廣告詞的葉茂中、以教育造福桑梓的陳經綸;華為老將丁耘的逝世則更為唏噓,他在長跑28公里后,因心臟問題再未醒來。
12月,噩耗更是接連傳來,經濟學家汪同三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副院長曹鳳岐等經濟界人士在疫情沖擊中撒手人寰。這一年中,還有58位共和國兩院院士離開了我們。
除了社會身份,這些逝者也是父親、母親、丈夫、妻子與兄弟姐妹。
歲末將至,《財經十一人》與諸位讀者共同回望這一年遠去的商界人士。
一、商界人物
1.“米業大王”陳經綸
“米業大王”陳經綸,2022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7歲。
很多人不了解陳經綸的生平,但對陳經綸這一名字不會感到陌生。陳經綸自幼隨父親在香港生活,秉承祖業,任香港金滿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而他之所以為人敬仰,源于以商業回饋社會,幾十年如一日對中國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支持。
北京有培養了大批優秀學子的陳經綸中學,杭州有被譽為“游泳冠軍搖籃”的陳經綸體育學校,廣東有陳經綸醫院,香港亦有陳經綸實驗樓……陳經綸在全國各地出資捐建多所學校、醫院,贏得社會各方贊頌,被人們譽為“愛國愛鄉的典范”“興學育才的旗幟”。
陳經綸對教育事業的支持來自深深的信念:國家要富強,必須發展教育與科技。他曾說,“日本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戰后能夠勒緊褲帶,咬緊牙關發展教育。”陳氏先人曾受海外文化熏陶,不僅僅滿足于建風雨亭、筑橋、修路、蓋廟、造祠堂,而是有著深刻而久遠的眼光。改變中國,教育是途徑之一。
陳經綸對助教興邦抱有拳拳之心,自己則一直保持非常簡樸的生活。陳經綸所捐建的學校大多設計與設備屬國內一流,他也承擔了不少學校的辦學經費和日常開支。與陳經綸在中國各地捐資建設的校舍相比,他的辦公場所格外簡樸。
這份簡樸來自父輩的教育,陳經綸曾感慨:“家里盡管不為吃飯發愁,但毫無奢侈之氣。父親后來做了大老板,也經常和工人司機職工同桌吃飯,而為公益事業他卻慷慨解囊,從不吝嗇。”
投身教育事業之外,陳經綸還以米業大王的身份,對祖國內地經濟有諸多支持。他是第一個從中國內地進口大米到香港的米商,其后又介紹和鼓勵其他米商從內地進口大米,一度取得使內地大米占據香港市售大米65%的份額。此外,陳家也支持祖國基礎設施建設,出資修建了大量渡輪碼頭、變電站、工業樓、自來水廠等。
辭世前,陳經綸的身體已有諸多不便,但他只要回到內地,就會去學校看看。陳經綸辭世的消息傳出后,有網友如此評價:“我們記住一個人,不是因為他是誰,而是因為他做過的事,我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們,世界能夠成為今天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他們。”
2.“經營之圣”稻盛和夫
“經營之圣”稻盛和夫,2022年8月24日逝世,享年90歲。
稻盛和夫創立過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分別是27歲創立的京瓷和52歲創立的KDDI。功成身退后,稻盛和夫還在78歲時臨危受命,將岌岌可危的日航從破產邊緣救回。他被譽為日本“經營四圣”之一,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和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
許多企業家視稻盛和夫為偶像。日本首富孫正義曾做了稻盛和夫5年的塾生。“沒有稻盛先生的教導,就沒有我孫正義的今天”,孫正義說。任正非等中國企業家也深受稻盛和夫思想的影響。
在中國,稻盛和夫擁有眾多信徒,也備受誤解。
很多人知道稻盛和夫,是在書店的“成功學”書架上,小書攤上粗制濫造的《活法》《干法》。更多人是在老板要求下,不得不學習稻盛和夫的“利他”思想。
很多老板將稻盛和夫的書視作控制員工的工具。他們希望員工們都能夠一心為了公司拼命干,每天都能感受到工作的意義,和同事們團結友愛,對公司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不要提太多條件,要從工作中提升心性,成為“無私的人”。
于是,稻盛和夫被包裝成“雞湯圣手”。
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是:許多公司老板要求員工集體學習稻盛和夫,還要交讀書筆記給人力部門。正當員工們寫心靈雞湯時,公司又通知部分章節不用寫。這部分章節的內容是“把公司絕大部分利潤與員工分享,高管們節衣縮食也要提高基層員工待遇。”老板們怕員工看到這些內容產生別樣的想法。
因此,許多中國年輕人,憎恨的不是稻盛和夫,而是奉行996的老板。
事實上,這部分章節正是稻盛和夫能成為“經營之圣”的關鍵原因。稻盛和夫清醒地認知到,道德是用來律己的,而不是用來責人的。他的“雞湯”喝給自己,真金白銀卻拿出去和員工分享。
每個員工都是有血有肉的個體,只有尊重他們的價值,共情他們的遭遇,改善他們的生活,才會收獲一群死心塌地的同路者。這才是稻盛和夫所呼吁的,也是企業該學習的人生智慧:敬天愛人,利他之心。
此外,稻盛和夫還是一位中日友好人士。1957年,他首次訪華,后幾度訪問中國。他在中國開展了“中國少年友好交流訪日團”等多項交流活動,于2001年創立了“稻盛京瓷西部開發獎學基金”,資助中國西部品學兼優但家境貧苦的學生。
稻盛和夫有著悟透生命后的從容。在一次身體檢查中,醫生告訴他已經患上了胃癌。他只是淡淡地回應:“喔,是癌癥嗎?”聽完醫生的宣告,他像沒事人似的,繼續搭乘新干線火車到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區對一批中小企業家作演講,又跟一些學員喝酒交流意見,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樣上床休息睡覺。
晚年,稻盛和夫將大部分時間用于慈善事業和到世界各地演講。這位商界中的哲學家希望將仁愛、利他和回報社會的經營哲學進行到底。
3.“廣告狂人”葉茂中
“廣告狂人”葉茂中,2022年1月13日逝世,享年54歲。
聽到這個名字,大多數人無法馬上反應過來,但是都聽過他創作的廣告詞:
“恒源祥,羊羊羊”;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地球人都知道”(北極絨保暖內衣);
“一年逛兩次海瀾之家”;
“男人就該對自己狠一點”(柒牌男裝)。
業界對葉茂中褒貶不一,國際4A公司對他簡單粗暴的廣告風格頗為不屑,但是也因為這些廣告詞魔性洗腦的傳播效果,更多人尊他為“中國營銷策劃第一人”。
葉茂中在廣告行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但是他抓住兩個核心,讓自己一步步成為中國廣告“教父”。
其一,他很早就開始自我包裝和營銷,打造個人IP。
其二,無論別人怎么罵,他堅持走“大白話+重復重復再重復”的廣告路線。他不怕“沖突”,擁抱“沖突”。
這種葉式風格,多次遭到輿論的批評。比如在2018年世界杯期間,葉茂中策劃了馬蜂窩的廣告,品牌代言人黃軒與唐僧的對話讓受眾厭煩不已,一句“旅游之前,為什么要先上馬蜂窩”重復三遍。許多人批評這條廣告太Low、太粗暴、擾民、毫無美感……同行則指責他拉低了中國廣告的下線。
葉茂中十分淡然,甚至因為引發了爭議和沖突而感到高興。他曾說:“好的廣告從來都不讓別人喜歡,招人煩是廣告的特性。”
不過有些爭議是無法用主觀解釋去化解的,是事實性的爭議。葉茂中曾經在90年代接下大連珍奧核酸的廣告單子,在那個保健品大行其道、魚龍混雜的年代,這一產品號稱“包治百病”。葉茂中查詢資料發現,國際上有38名科學家因研究核酸而獲獎,于是他偷換概念,讓這些科學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珍奧核酸背書。
當時珍奧核酸的銷量暴漲,但是在2001年,方舟子和《南方周末》相繼發文質疑珍奧核酸是騙局,廣告是虛假宣傳。其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要求集中檢查核酸類保健食品廣告違法問題,衛生部也通報“珍奧核酸”夸大宣傳,要求對保健食品夸大宣傳的違法行為加大監督力度,依法嚴厲打擊。這時候,葉茂中就不能用一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來撇清關系了。
葉茂中也有通過廣告真正改變產品、讓品牌“更上一層樓”的成功案例,比如廣東的餐飲品牌真功夫。2004年以前,這家小公司還叫“雙種子”,葉茂中操刀策劃,定下“營養還是蒸的好”的品牌定位,選用中國功夫文化的形象代表李小龍,隱晦地隔空挑戰美國炸雞文化下的麥當勞叔叔和肯德基上校。
為了符合品牌定位,葉茂中建議真功夫砍掉油炸食品,專注中式營養快餐,并且快速擴張。此后,真功夫從幾家連鎖小店,擴張到400家門店,成為一個全國性品牌。不過,葉茂中的這一策劃為真功夫埋下一個雷。2019年,李小龍有限責任公司起訴真功夫,要求立即停止使用李小龍形象,并索賠2.1億元。
葉茂中生前除了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營銷策劃機構,其社會身份還有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南京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央電視臺廣告策略顧問等等。1997年以來,他多次被評為“中國企業十大策劃家”“中國策劃十大風云人物”“中國廣告十大風云人物”“中國十大廣告公司經理人”等;在2006年,葉茂中榮獲“中國廣告25年突出貢獻獎”。
隨著企業和品牌浮浮沉沉,葉茂中作為廣告狂人,堅毅地應對紛爭,自信地制造紛爭;而作為一個人,他一直為自己保留著一份內在的悠閑、一個安靜的心靈空間。除了擅長廣告策劃,他從小就醉心于繪畫。在他去世的前一年,他舉辦過個人畫展。這些畫作涵蓋了西畫、師古、寫生等各個門類。
4.華為運營商BG(業務集團)總裁、企業BG總裁丁耘
華為運營商BG(業務集團)總裁、企業BG總裁丁耘,2022年10月7日逝世,享年53歲。
丁耘跟隨華為公司26年,承擔著兩大戰略業務——痛失丁耘,可能是華為在2022年的最大損失之一。
1996年,年僅27歲丁耘加入了華為。當時的華為年營收僅為26億元,員工人數2400人。在華為的26年間,丁耘見證了中國IT產業的大爆發。他歷任華為產品線總裁、全球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全球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等。逝世前任華為監事會副主席、總干部部部長、企業BG總裁、運營商BG總裁。
丁耘在ICT基礎設施業務三大板塊均擔任過總裁一職。華為公司治理結構圖顯示,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分為三大板塊,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ICT產品與解決方案。其中運營商BG、企業BG是前端銷售服務部門,ICT產品與解決方案是后端產品研發部門。
《財經十一人》了解到,丁耘曾兩度擔任華為運營商BG總裁(第一段任期2011年~2014年,第二段任期2017年~2022年)。2014年開始擔任ICT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任期2014~2017)。今年1月,華為企業BG原總裁彭中陽卸任,丁耘開始接任企業BG總裁。
2011年丁耘開始任職運營商網絡BG(現運營商BG)總裁。他任內是中國3G、4G、5G網絡普及的10年,同期華為運營商BG收入增長近一倍。2011年華為運營商業務營收1501億元,2021年達到2815億元。今年9月,他被英國市場機構Informa評選為2022年電信行業最具影響力的50人。
丁耘接任企業BG總裁正處華為公司轉型之際。在外部,美國制裁加劇,華為企業業務的關鍵服務器芯片被“卡脖子”。在內部,華為運營商業務增長放緩、消費者業務處于被動狀態。作為公司老將,他成為了穩定運營商業務和企業業務兩大壓艙石業務的定海神針。企業業務成為華為業績增長的重要動力。
華為企業業務主要服務政府、大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主要產品包括服務器、存儲、攝像機、企業網絡、數據中心能源等。2019年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后,手機業務缺少關鍵芯片,消費者業務逐步萎縮。運營商5G投資放緩,運營商業務增長乏力。因此,企業業務2019年之后被視為是華為未來的“大糧倉”。
2021年華為企業業務BG收入為1024億元,同比增長2.1%,是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消費者業務三大業務中唯一保持增長的板塊。即使如此,2021年企業業務增長未及預期,原因是x86服務器芯片受到美國政府出口管制。2021年初,華為企業BG公布的目標營收是200億美元(約合1270億元)。按照原目標,華為企業業務的增長率應達到25%。
丁耘接任企業BG總裁前后,華為企業業務BG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如成立了數十個“軍團”。軍團是一種集成型組織,規模小卻靈活,通常在百人以下,其中分為側重銷售服務能力的行業軍團,側重產品研發的產業團隊等。軍團的價值在于縮短內部鏈路,快速響應客戶多樣復雜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上述調整取得了實際成效。2022年上半年,華為企業業務BG收入為54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7.5%。同期,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427億元,同比增長4.2%,終端業務收入為 101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25.4%。
丁耘離世消息傳出后,業內多位資深人士向《財經十一人》表示,這是華為公司的一大損失,也是中國信息通信行業的一大損失。
5.寧德時代榮譽董事長張毓捷
寧德時代榮譽董事長張毓捷,2022年2月14日逝世,享年79歲。
熟悉寧德時代的人或許都聽說過“賭性堅強”。這四個字曾被掛在董事長曾毓群辦公室的墻上,而它最初的主人,其實是曾毓群的師父、寧德時代榮譽董事長——張毓捷。
“寧王”名聲在外,而外界對這位榮譽董事長卻知之甚少。張毓捷可謂是寧德時代的“教父”之一,在公司成立初期,他曾起過關鍵作用,主要體現在兩件事情上:
第一件事,是推動ATL(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在寧德辦廠。2008年,張毓捷出任ATL副董事長。彼時,中國開始推廣新能源汽車,提出外商獨資企業不得生產動力電池,曾毓群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應該將動力電池的研發生產獨立出來,并建議在老家寧德建廠,但公司內部對此意見不一。張毓捷支持他的想法,先是力排眾議,決定在寧德投資辦廠。2019年,為了表彰張毓捷的貢獻,寧德市還授予其“榮譽市民”稱號。
不過,張毓捷和曾毓群的相識并非始于ATL,而是在香港新科集團(SAE)。曾毓群早年就職于SAE,年長25歲的張毓捷是他的領導,也是他的師父。當時,SAE是日本TDK(東京電氣化學公司)的子公司。
1999年,由于日本母公司拒絕新科拓展電池業務,陳棠華、曾毓群、梁少康等新科高層聯合創辦ATL,后因資金問題,只得又請老東家TDK出資收購。日資背景限制了ATL在中國發展動力電池的機會,于是,張毓捷再一次發揮了關鍵作用。
從左至右依次為陳棠華、曾毓群、張毓捷 圖片來源:陳棠華博士紀念集
2011年,時任ATL董事長的張毓捷將動力電池研發部獨立,成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寧德時代的故事由此開啟。
經過十年的發展,寧德時代已經成為動力電池世界龍頭。SNE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21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裝機量達到96.7GWh,市場占比高達32.6%,連續五年領跑全球電池產業。
“賭性堅強”,是友人送給張毓捷的60歲賀禮,也是對其個性的精準概括:充分計算籌謀的智慧,以及必要時孤注一擲的勇氣。張毓捷的友人稱他終身愛打麻將,他常說,自己只冒經過計算的風險。
張毓捷對待事業有賭性,對待同事則友善祥和。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一位寧德時代前研發員工對他的記憶是:“張毓捷博士更像一位科學家,Mike(寧德時代員工對張毓捷的常用稱呼)一直是一個很祥和的人。同時,張毓捷博士在ATL的時候,也很關心研發團隊成員的生活,跟大家交流生活上的事情。”
張毓捷曾稱自己是一片多根的葉子,他祖籍山東泰安,1943年出生在湖北,后隨父母入臺,畢業于臺灣大學電機系。在美國圣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他先后任職于福特、IBM等公司,1994年回國,任職于SAE。
在對這位榮譽董事長的訃告中,寧德時代寫道:
張毓捷博士學貫中西,具有全球化戰略眼光,擁有對科學技術的透徹理解,秉承同事就是家人的理念,為企業和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十年來,從篳路藍縷到攀登高峰,他始終與CATL并肩作戰,見證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與勝利。斯人已逝,他的奮斗精神將在CATL永遠傳承。
6.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副院長曹鳳岐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始副院長曹鳳岐,2022年12月21日逝世,享年77歲。
1945年7月12日,曹鳳岐生于吉林省扶余縣,1965年進入北大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畢業后留校任教;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榮休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曾任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3年12月,在厲以寧及曹鳳岐等人的推動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前身——北大工商管理學院在北大經濟管理系和北大管理科學中心的基礎上成立。1994年9月18日,北大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的合作辦學協議落定,北大工商管理學院更名為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厲以寧、曹鳳岐分別擔任第一任院長、副院長。
曹鳳岐在1989年編寫的教材《貨幣金融學》曾經影響了無數金融學子;由曹鳳岐等人主編的《證券投資學》更是許多人認識證券投資的啟蒙之作。
曹鳳岐在微博有700萬粉絲,常以詩歌分享所思所想。7月13日,曹鳳岐在微博發表《七十七歲生日有感》,稱“回首走過風雨路,無怨無悔心覺甜。一生辛苦得回報,笑看桃李已滿園。”
7. 經濟學家汪同三
經濟學家汪同三,2022年12月22日逝世,享年74歲。
汪同三生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原理事長、經濟50人論壇成員。
汪同三1948年生于江蘇南京。1977年進入北京師范學院數學系,1982年獲數學學士學位。同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系,1984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他長期從事經濟模型理論、方法論及其在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和美國學者的模型研制合作項目,建立了中國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礎上,于90年代開始承擔總理基金項目“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在進行經濟預測的同時,汪同三對現實經濟問題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二、院士
截至12月28日,2022年,已經有58位共和國兩院院士離開了我們。
其中,有2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3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58位院士的平均年齡約為91歲,最年長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遺傳育種學家莊巧生,享年105歲;年齡最小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藥學專家蔣華良,享年57歲。
有三位女性院士,她們分別是中國彩色膠卷之母鄒競、分子生物學專家王琳芳、原水電部部長錢正英,三位均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中國,“院士”是學者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稱號,也是對學者在科學研究、工程技術兩類領域所作貢獻的終身褒獎。據兩院官網最新數據,中國科學院現有835位院士,已故院士662人;中國工程院現有936位院士,已故院士2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