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相較于汝窯瓷器的天青般釉色,鈞窯瓷器的五彩斑斕,定窯瓷器的潔白如玉,官窯瓷器的穩重大氣,而它所燒造的瓷器卻自帶一種獨特美感和神秘氣息,甚至有人直言“哥窯絕類古官窯”。
名稱由來及發展
(資料圖片)
哥窯最早見于元代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其“絕類”正說明哥窯瓷器的品質與南宋官窯相當,釉色清新淡雅,造型端莊,代表了當時制瓷的最高水準。因而,哥窯名稱的由來應該是遵循了古代窯址屬地命名法。
其起源則更具戲劇性,明代陸深《春雨堂隨筆》記載:“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隨后在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也有類似記載。由此可見,著名的龍泉窯與哥窯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研究表明,創燒于南宋的哥窯,主要依托官窯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豐茂的植被,及技藝精湛的窯工燒造精品青瓷進行銷售。直到官窯停燒,哥窯精湛的燒造水平早已對地處浙江西南的龍泉窯產生巨大影響,各窯口紛紛燒造類似哥窯的黑胎厚釉青瓷,并創新產生白胎厚釉青瓷、龍泉粉青、梅子青等馳名中外的青瓷品種。
開片工藝堪稱一絕
發達的經濟、便利的交通和精湛的技藝,形成了宋代仿燒優秀瓷種的常態。哥窯在官窯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青瓷。優秀瓷種的工藝流程大體相同,分為原料制備、成型、施釉、燒制等多個環節。
哥窯的工藝特征,明嘉靖《七修類稿續稿》也有記載:“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不難看出,哥窯繼承了官窯瓷器紫口鐵足的藝術特征,但官窯雖有開片,卻如汝瓷一般,以開大片為主,哥窯卻是細碎如蟬翼,有稱之為“百圾破”,亦有稱之為“冰裂紋”的。而從傳世哥窯及窯址出土標本來看,哥窯為黑胎青瓷,部分紫口鐵足,胎骨厚薄不一。釉色有青色、青灰色、月白色、米黃色等,釉層較厚,呈乳濁狀。最為獨特的是其細密的開片,是哥窯釉質一大特色。
何為開片?從材料學角度來說,釉為玻璃態物質,其內部結構較為疏松,因而膨脹系數通常高于胎體,當二者膨脹系數差異過大即發生開片現象。日常我們所見瓷器釉層均有開片現象,只是開片大小疏密不一。開片曾被視為釉層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因其所體現的自然美,尤其是它與青翠釉色相結合,給人以“巧奪天工”的感覺,這才作為裝飾受到廣泛喜愛。
相比而言,哥窯釉因鈣鉀含量較高,因而膨脹系數較大,開片則非常細碎。好在,古代窯工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將哥窯瓷器放置于特制的彩色墨汁中,久而久之墨色浸入釉層開片處,形成墨線細密交織的宏觀表現,也造就了哥窯“金絲鐵線”的獨特藝術特色。
秉持創新發展的理念
哥窯瓷器以官窯為藍本燒造,在藝術設計方面與官窯一樣,秉承著“道”器一體、自然和諧的藝術設計理念。雖然哥窯瓷器并非為皇家服務,但自然、和諧、包容的文化理念卻已成為時代的審美趨勢。
哥窯以時代審美思想為指導,設計出獨樹一幟的青瓷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哥窯不單純自封于對時代美學的追求,創新發展是其能夠延續窯火的根本因素。自宋代以后,歷經元、明,哥窯瓷器在燒制中思索,在創新中發展,為后世龍泉、景德鎮等地窯口工藝的發展,窯業的興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指導和引領作用,從而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中獨特、璀璨的后起之秀。
(作者系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工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