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知名企業華大基因(300676.SZ)又卷入了輿論漩渦。
這一次,是華大基因的網紅高層尹燁遭到炮轟,市場高度關注。
7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通過個人微信號再次怒懟尹燁,質疑其博士學位。此前,饒毅曾接連指責尹燁言論是偽科學。
尹燁在抖音上的粉絲超過268萬,其常常在抖音賬號上推薦華大基因的護膚產品等。
作為明星企業,華大基因曾深陷“基因數據外泄”風波,引發輿論質疑。
陷入風波中的華大基因經營承壓。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營業收入下降的同時,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為5.8億元-7.2億元,同比下降超三成。2021年,二者也是雙雙下降。
二級市場上,近兩年,華大基因的股價下跌了超60%。
再次陷入輿論漩渦
因為副董事長尹燁,華大基因再次卷入輿論漩渦。
事起于上周末。7月23日、24日,生物學家、首都科技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上接連發文,對華大集團CEO尹燁點名批準,稱其所做的生物科普內容非常不嚴謹,有很多嘩眾取寵內容,點評尹燁的相關視頻內容為“偽科學”,甚至毫不客氣地指責“無異于主動說謊、忽悠、欺騙,超出了生命科學范疇”。
饒毅還在文中稱,繼續多聽多看尹燁就會降低智商,他忠告華大基因員工不要拍馬,否則企業遲早要完。
7月25日,饒毅開出第三槍:“華大基因的尹燁也有博士學位,來自哥本哈根大學。如果是不用上課的博士,那么尹燁的博士與陳春花的博士,哪一個更水,就可以爭議。”
尹燁出生于1979年,曾是上市公司華大基因的CEO,目前,尹燁任職華大基因副董事長。尹燁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尹哥聊基因”中,對自己的介紹為華大集團執行總裁、華大基因副董事長。
華大基因2021年財報顯示,尹燁的任期起始日期為2021年6月16日,任期終止日期為2024年6月15日。
尹燁是生物界的“名嘴”,喜歡在媒體圈、財經圈、科研圈發表觀點。尹燁在其個人公眾號“尹哥聊基因”中面向大眾做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科普內容,后來逐漸延展至科技、教育、人文領域。目前,尹燁抖音號的粉絲量為268.7萬。
不過,在抖音號上,尹燁除了發布上述內容外,還有一部分是推薦華大基因的產品,這些產品可以通過其抖音櫥窗購買。
因此,尹燁做起了流量變現生意。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面對饒毅火力十足的炮轟,尹燁一改此前的風格,僅在個人公眾號中回復“謝謝指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尹燁處于輿論漩渦的中心,上市公司華大基因如何反應?
華大基因相關人士回應媒體時表示,“尹燁現在不在上市公司任職,是在集團任職,公司不會對此發布公告進行回應”。
顯然,這一回應有敷衍之意。根據華大集團、華大基因披露的信息,尹燁目前仍然是華大基因副董事長,2021年的薪酬為91.30萬元,較上年的361.65萬元減少270.35萬元,持股數量為106.40萬股。2015年6月至2021年6月,尹燁還曾擔任華大基因總經理。
這不是華大基因首次陷入輿論風波。2018年,華大基因深陷“舉報門”“基因數據外泄”風波。
2018年10月,科技部披露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中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調查發現,華大基因控股子公司華大科技未經許可,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
當時,華大基因回應稱,公司在收到科技部行政處罰后,已第一時間根據要求實施全面整改,經對整改報告進行核查并現場驗收后,科技部已批準公司恢復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國際合作工作。
疫情紅利漸消業績接連下滑
陷入輿論漩渦中的華大基因,經營方面也面臨較大壓力。
本月中旬,華大基因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0億元—33億元,同比下降9.50%—17.72%;預計實現凈利潤5.80億元—7.20億元,同比減少5.06億元—3.66億元,下降幅度為33.70%—46.59%;預計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簡稱“扣非凈利潤”)為5.15億元—6.80億元,同比下降33.95%—49.98%。
這樣的經營業績在意料之中。今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4.30億元、3.30億元、3.03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8.52%、37.06%、43.88%。
2021年,華大基因的經營業績也在下降。當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67.66億元,同比下降19.42%,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4.62億元、13.58億元,同比下降30.08%、33.71%。
上述數據顯示,去年以來,華大基因的營業收入、凈利潤持續雙降。
針對今年上半年加速下滑的業績,華大基因解釋稱,收入下降,主要是新冠相關的業務收入較2021年同期較高基數有所下降,常規業務較2021年同期略有下降。凈利潤下降,主要系新冠業務變化,以及經營投入增長所致。
其2021年經營業績下滑,也是因新冠相關業務的利潤同比有所下降。
再來看2018年、2019年,或與“基因數據外泄”風波有關,這兩年,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3.87億元、2.76億元,同比下降2.88%、28.53%。
2020年,因為全球新冠疫情暴發,新冠核酸試劑和檢測的市場需求激增,華大基因的新冠相關業務大幅增長,使得當年營業收入猛增至83.97億元,同比增長約2倍,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達到20.90億元、20.49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56.43%、825.16%。
由此可見,受新冠疫情影響,華大基因的經營業績大起大落。
華大基因的主營業務為通過基因檢測等手段,為醫療機構、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基因組學類的診斷和研究服務。公司稱,其是一家以技術創新為驅動,立足技術先進、配置齊全和規模領先的多組學產出平臺,覆蓋本行業全產業鏈、全應用領域的科技公司。公司高度重視創新科技研發,2019年至2021年研發投入分別為3.34億元、6.36億元、5.42億元。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公司還向關聯方華大研究院購買專利。7月20日,公司披露的關聯交易進展顯示,其出資1499.59萬元向華大研究院購買游離RNA技術相關的6項軟件著作權及專利申請、專有技術,已經完成變更登記。
或許是因為疫情紅利消退,業績下滑,二級市場上,華大基因的股價不斷下跌。
2020年7月,公司股價最高為199.40元/股,到今年7月26日,股價為64.45元/股,累計跌幅約為67.68%。再往前追溯,2017年11月14日,上市4個月,華大基因的股價高達261.99元/股,目前的股價較其巔峰時刻下跌了75.40%。
近兩年,華大基因市值蒸發約550億元。